贵阳,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小吃里既有本地的鲜辣风情,又混着民族特色,每一口都让人难忘。不少人去贵阳逛吃,对着满街小摊犯愁,不知道该选啥。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本地人常吃的 8 种特色小吃,从早餐到零嘴全都有,照着吃准没错,看看你吃过几种?
1. 丝娃娃:
丝娃娃还有个名字叫素春卷,在贵阳街头几乎走几步就能见着,是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它的精髓在于 “一饼多菜”:巴掌大的薄饼是用高筋面粉加红薯淀粉烙的,薄得能透光,摸起来软乎乎的。配菜更是丰富,黄瓜丝、萝卜丝、海带丝、绿豆芽摆了满满一盘,全是脆嫩爽口的素菜。
2. 肠旺面:
在贵阳的早餐界,肠旺面绝对是 “顶流”,老贵阳人甚至能做到 “一日不可无此君”。这面名字有讲究,“肠” 是猪大肠,“旺” 是猪血,连起来谐音 “常旺”,听着就吉利。它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最早是给轿夫、小贩果腹的吃食,后来慢慢成了全城追捧的美味。
正宗的肠旺面做工特精细:面条是手工鸡蛋面,经 “三翻四搭九道切” 制成,煮出来弹牙爽口;猪大肠洗得干净,炖得软烂却不脱骨,吃着肥而不腻;血旺切得薄薄的,在汤里烫一下就熟,嫩得一抿就化。碗里还得加脆臊 —— 用五花肉炸的,嚼着香脆。最后浇上红亮的红油,撒把葱花和绿豆芽,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吃起来辣香浓郁,一点不腻口。
3. 花溪牛肉粉:
提到贵阳的粉,没人能绕开花溪牛肉粉,它可是从花溪地区火遍全国的名吃。这粉的灵魂是汤底,老板通常前一晚就开始忙活:上等黄牛骨敲碎,加上整块牛肉,再包一包花椒、八角等香料,文火慢炖 6 小时以上,直到汤熬得金黄,表面浮着一层清亮的牛油。吸溜一口粉,滑溜溜的进肚,再喝口鲜浓的汤,从头到脚都暖和,难怪有人为了吃它,愿意排队等座位。
4. 糍粑辣椒:
贵阳人吃辣是出了名的,而糍粑辣椒就是他们的 “秘密武器”,说是黔味的灵魂一点不夸张。它不是用糯米做的,而是选辣而不猛的花溪辣椒,泡软后和姜、蒜一起放进擂钵里捣烂,捣成黏糊糊的状态,看着像糍粑,所以叫这个名字。
这辣椒妙就妙在 “辣香不燥”,辣中带着姜蒜的鲜。本地人不管炒菜还是做蘸料都离不开它:炒辣子鸡时放一勺,能让鸡肉吸满辣香;炼红油时加进去,油色红亮,香味能飘半条街。
5. 洋芋粑粑:
在贵阳的街头小巷,总能闻到洋芋粑粑的香味,推着小推车的老板支个铁板,煎得滋滋作响,路过的人很少能忍住不买。洋芋就是土豆,先蒸熟捣成泥,加少许面粉定型,揉成小饼放进油锅里煎,煎到外皮金黄起泡,咬开里面还是软糯的薯泥。
吃洋芋粑粑得蘸特制的辣椒酱,有的老板还会加一勺折耳根碎,香中带点酸辣。刚出锅的洋芋粑粑烫得直咧嘴,却忍不住往嘴里送,外皮酥脆,内里绵软,一口下去全是土豆的清香。
6. 豆腐圆子:
豆腐圆子是贵阳的传统名小吃,做法看着简单,实则讲究。得用老豆腐反复摔打,摔出韧性,再分成小剂子包馅。常见的有两种口味:酸萝卜馅的带着清爽的酸脆,肉馅的则是实打实的鲜香,各有各的风味。
包好的圆子放进油锅里炸,炸到外皮金黄酥脆就捞出来。吃的时候可以直接咬,外皮咔嚓响,内里的豆腐嫩得流汁。
7. 苗家糍粑:
苗家糍粑是贵阳少数民族的特色小吃,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透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做糍粑是个力气活,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里,几个人轮流用木槌捶打,直到糯米变成黏糊糊的团,再揪成小个的圆球。
它的吃法特别多:煮在甜汤里,软糯吸汤;放进油里炸,外皮变脆,内里还是软的;烤着吃更绝,烤得外皮微微焦,刷点蜂蜜,香甜得能粘住牙齿。而且价格不贵,几块钱就能买一份,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爱吃。
8. 豆腐脑:
贵阳人的早晨,往往是从一碗咸口豆腐脑开始的。这里的豆腐脑做得细腻,白花花的像嫩豆腐,用勺子轻轻一舀就颤巍巍的。浇上鲜美的酱汁,撒上切碎的香菜、榨菜丁,再淋一勺红辣椒油,颜色一下就鲜亮起来。
吃的时候搅拌均匀,豆腐脑吸满了酱汁的咸香和辣椒的鲜辣,口感滑嫩,一勺接一勺根本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