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会看到更多的图文
闲来画个小画 管他别人说啥
谁要我就给谁 不问挂与不挂
蛇宝送福
预制菜,本就是生活里的老熟人
提起预制菜,总有人把它当成近些年冒出来的“新物种”,甚至带着几分警惕。可细想下来,这东西早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老熟人了,从外婆腌菜缸里的雪里蕻,到过年饭桌上的腊肠腊肉,哪一样不是“预制”出来的智慧?
小时候住在老院儿,每到秋末,家家户户的窗台、阳台都成了“预制菜作坊”。妈妈会把新鲜的芥菜洗净、晾晒,撒上粗盐反复揉搓,装进陶罐里密封,过上十几天,掀开盖子就是满屋子的咸香——那坛雪里蕻,是冬天配白粥、炒肉末的绝配,算下来,这就是最朴素的“低温腌制预制菜”。逢年过节更热闹,爸爸会提前半个月腌猪头肉,用酱油、花椒、八角慢卤,冷却后切成薄片,嚼着带劲;奶奶则会灌腊肠,肥瘦相间的肉丁拌上香料,塞进肠衣里挂在通风处,晒得油亮发红,要吃的时候蒸一蒸,满屋子都是肉香。这些提前做好、能存住的吃食,不就是老一辈为了应对忙碌生活、延长食材保质期,琢磨出的“预制”办法?
后来生活好了,罐头成了稀罕物。玻璃瓶装的糖水橘子、铁皮罐里的红烧牛肉,都是过年才能分到的“硬菜”。记得有次发烧没胃口,妈妈打开一罐罐头鱼,浇在米饭上,连吃两碗都觉得不够。那时没人觉得罐头是“不健康”的代名词,反而觉得是方便又美味的好东西——其实这就是工业化预制菜的雏形,用密封和杀菌技术,让远在北方的人也能吃到南方的水果,让忙碌的家庭不用开火也能快速吃上热菜。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预制菜”三个字跟饭店绑在一起,就变了味。有人说“饭店用预制菜就是骗钱”,有人较真“我点的红烧肉必须是现炖的”,可仔细想想,哪个饭店的后厨能做到每道菜都“现点现做”?一家生意好的餐馆,红烧肉要炖一两个小时,要是等客人点单了再下锅,桌桌都得等得不耐烦。聪明的厨师都会提前把红烧肉炖好,放在保温桶里,客人点单时加热一下,调整好口味就上桌——这不是偷工减料,是餐饮行业保证效率和口味稳定的常规操作。就像家里妈妈会提前炖好汤,家人回来热一热就能喝,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知情权”和“性价比”。要是饭店用了预制菜,却标榜“现做现炒”,收着高价,那就是欺瞒;可要是明明白白告诉顾客“这道梅菜扣肉是中央厨房预制,加热即食”,同时把价格定得合理,大多数人并不会反对。毕竟现在生活节奏快,谁没吃过速食面、速冻饺子?谁没在加班晚了之后,用微波炉热一份预制菜当晚餐?大家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是被蒙在鼓里的感觉,是“花了现做菜的钱,吃了预制菜”的落差。
其实预制菜从来不是洪水猛兽,它是食材保存的智慧,是餐饮效率的选择,更是生活便利的帮手。从老祖宗的腌菜、腊味,到工业化的罐头、速冻食品,再到如今饭店里的预制菜品,本质上都是为了让食物更方便、更长久地被享用。与其纠结“饭店有没有预制菜”,不如呼吁商家多一分坦诚,把食材来源、制作方式说清楚,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作为食客,也不妨多一分理解,只要口味好、价格实、卫生有保障,预制菜也可以是餐桌上的好选择。
毕竟,吃饭图的是舒心,不是较真。承认预制菜的存在,说清楚、卖公道,比死磕“没有预制菜”要实在得多——这道理,就像小时候妈妈腌雪里蕻时说的:“好东西不怕说,实在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