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郑旺酱菜
文/冯连伟
我和郑旺酱菜有缘。
我的故乡汤河镇后坊坞村和郑旺镇前洪瑞村,村相邻,地连边;我的姥姥家是郑旺镇的林家湾沟北村,再后来我的两个姐姐出嫁,婆婆家都是郑旺的。娘有私心,把大姐又嫁到了娘家村,有姥姥和我舅的时候,走姥姥家也会在同一天走姐姐家,后来姥姥姥爷都不在了,我去走姐姐家,把舅和妗子叫去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知道郑旺酱菜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了。因为我参加工作前所有关于咸菜的记忆,就是老家宅院里的那口腌“辣疙瘩”咸菜的瓷缸。我上高中的时候,每个周末回家拿饭,娘都会从咸菜缸里捞出两个“辣疙瘩”切成丝给我用猪荤油炒一炒,那一瓶咸菜就是我五天半的菜,这也是我对咸菜的记忆。参加工作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郑旺酱菜、人吃人爱”的广告词已是入耳入心。
这一次采访期间我了解了郑旺酱菜那美好的传说,早在元代,莒州最高行政长官蒙古族人达鲁花赤阿不阿花的其族弟阿不阿术,因品尝了当时常旺镇生产的几种酱菜,香脆可口,回味悠长,于是命地方官员收集郑旺酱菜,征集汤河用桑皮纸内外糊了的肚大口小之篓,将咸菜装入柳编小篓之中,征调车夫20余人,牛车十几辆,沿唐代修起的青州古道一路北进,直抵大都。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七百多年,实实在在地印证了郑旺酱菜悠久的腌制历史。
想写一写郑旺酱菜的念头埋在心里已经很长。
小时候走姥姥家都是步行,娘牵着我的手,我走累了,娘会背着我。那时走姥姥家15华里的路程,走到大官庄村西通往杨家湾村的路上,大约中间的位置有一座小桥,我和娘就坐在小桥上歇一歇。我娘给我说:“你姥爷说,走到这里正好就走了一半了。”
后来,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有了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我再走姐姐家,出村后奔岚兖公路然后向北走奔往郑旺镇政府驻地的路,左拐弯穿过宋家庄子,就到了姐姐家,因为两个村也是村相邻、地连边。
正是这样的地理优势,让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在宋家庄子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路在变宽,房子越建越好,一家又一家酱菜企业的牌子挂出来。
甲辰龙年的11月5日午后,我和河东作协主席郭广阔走进了大宋食品公司,和大宋食品公司的创始人宋连永面对面地座谈交流。
在去大宋食品公司的路上,郭主席就给我简单介绍了宋连永老总的情况:宋连永是郑旺酱菜第三代传承人,传承其爷爷原创办的宋家酱菜铺子的老字号和传统酱菜制作工艺,注册了“郑旺酱菜”商标,2015年被河东区授予“郑旺酱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正因此缘,我想听听宋连永给我讲讲郑旺酱菜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中的故事。
郑旺酱菜历史悠久
郑旺酱菜的腌制历史悠久。
说起郑旺酱菜的历史,宋连永说:“我听我父亲说,我的爷爷宋邦才是郑旺酱菜的第一代传承人,那还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在郑旺街上已有宋家、董家、林家等几家有名的酱菜铺子,屈指一算,郑旺酱菜加工制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河东作协主席郭广阔说:“我和高维松主编的《郑旺酱菜史话》刚出版不久,我自己也动笔写了‘郑旺酱菜:老百姓吃出来的名牌’,关于郑旺酱菜的历史,我可以说一说。”他说:“郑旺酱菜历史悠久,其发端起始时间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之时。在老辈郑旺人的记忆中,汤河沿岸的场景鲜活而深刻。时光交错中,传承下来的不仅有技艺,还有味道。‘汤河炊烟起,万户酱菜香,深秋备酱菜,瑞雪度春荒’。古时,寒冬亦是一场不可小觑的挑战,春播夏种秋收之后,人们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来度过寒冬。郑旺镇一带的先民应地而食,摸索了用粮食、肉类、蔬菜加盐炮制各种酱菜的方式。当时,地处沿海和内陆相衔接的沂州府东部重镇郑旺小镇上,家家户户都擅长腌制的沂蒙老咸菜香飘四季,并出现了专营酱菜贸易的专业作坊和商号,历经风雨沧桑而不衰,是为今日郑旺酱菜名品、名产大产业的雏形。”
郑旺酱菜的加工经营足有百年历史。郑旺酱菜的主产地位于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区域,过去,郑旺人家家户户都腌咸菜,是临沂民间一年四季的家常菜。明末清初之时,当时郑旺是沂州府有名的重镇,同时又处在沿海和内陆相衔接的交通要道,此时,当地已有商号形成,为郑旺酱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连永说:“我的爷爷那时腌制酱菜,在古代无防腐剂等化学原料使用的情况下,他腌制的酱菜天然而成,不长毛、不变质,棕红鲜明,香甜酥脆,酱香浓郁,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郑旺酱菜‘秘方’。”
郭广阔主席介绍说:“到了清末之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拱手揖盗丧权辱国,大清江山摇摇欲坠。但在地处一隅的鲁东南沂州府郑旺镇上,却是一派经济繁荣,人口稠密,酱菜腌制交易红红火火的喜人景象。因为地处乡间,‘洋鬼子’不来,官府不问,又因为酱菜乃一碟拌饭小菜,不值钱也上不得台面,因而得以悄然发展。据传说,当时的郑旺小镇上,腌菜商肆栉比,叫卖声喧腾,来往商贩推车担担络绎不绝,郑旺酱菜源源不断地走向四方,走进城乡千家万户的贫苦清淡的餐桌,为百姓困苦的日子带来了一丝咸甜的味道。”
郑旺酱菜的辉煌
郑旺酱菜真正的灿烂辉煌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迈上第一个顶峰当属20世纪90年代;起起落落,再创辉煌已是21世纪的事了。
新中国成立后,郑旺酱菜业才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郑旺镇的众多酱园与国家公私合营组建成立了郑旺供销社酱园。
宋连永说:“我的爷爷这位世代务农的农民孩子,随着公私合营,带着他的‘秘方’,发家的绝活,走进了郑旺供销社酱园,被聘请担任了酱园‘师傅’,挖掘实践并形成固定了时至今日的郑旺酱菜腌制秘方。”
从世代务农到当了工人成了“公家人”的宋邦才,不仅贡献自己的绝活,他又和其他有绝活的师傅们一起,不断开发新产品。在这期间他们又酿造出了郑旺优质黄豆酱油、高粱醋等,所产的酱杏仁、姜、黄瓜、什锦菜多次被评为地方优质产品而闻名遐迩。
郭广阔主席说:“我曾经采访过当年在郑旺供销社酱园上班的老人,说起那时的红火年代,老人非常激动。据当年从业的老人回忆:供销社酱园最兴旺时,生产工人达100多人,日夜加班加点忙生产,每年入冬前的国庆节前后,酱园的生意特别好,临沂县内外的,甚至淄博、胶东的供销社都来采购郑旺酱菜,一天能生产4000多公斤的酱菜,酱园内外整天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郑旺酱菜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不相信眼泪的大潮中,郑旺供销社酱园停产。
《圣经》上有句极富哲学思想的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郑旺供销社酱园停产了,工人们下岗了,但工人还要生活,酱园100多名职工借助郑旺镇东临沭河、西靠汤河,土地肥沃,大蒜、黄瓜、芥菜、京白萝卜种植面积大,原材料充足这一资源优势,自行开酱园腌制酱菜,进入酱菜生产加工领域。开始由谭庄村筹资建成一家规模较小的酱菜厂,生产一些酱菜制品在周围地区销售,效益可观。
为了壮大镇办企业的规模,进一步引导群众发展“三高”农业,郑旺镇党委、政府经多方考察论证,认为发展酱菜食品前景广阔,镇政府于1990年初出资买下谭庄酱菜厂,然后重新规划厂地、扩大规模,在新庄村前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临沂市调料厂。
担任调料厂厂长的赵金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走出家门去天津打工,并从天津带回十几种咸菜回家进行品尝研究。担任厂长后,他从天津第一调料厂聘来技术员王福山师傅指导生产,在传统制作郑旺酱菜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生产配方和包装技术,对原有的生产、加工和包装技术加以改进提升,郑旺镇高质量生产出了第一批工业化酱菜,注册“怡燕”牌商标。“怡燕”牌酱菜在全国红极一时,畅销大江南北,尤其是蒜蓉辣酱,以其独特品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正因为当时在郑旺镇生产出了第一批产业化酱菜,所以酱菜的品牌被命名为了“郑旺酱菜”。
1990年9月,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作为赞助商的郑旺酱菜走进了亚运村进行展销,被评为亚运会指定产品荣誉称号,获得食品博览会金奖。当时,在亚运村购买郑旺酱菜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多外国人还不惜花20块钱买一张门票,来购买郑旺酱菜。1992年4月,郑旺酱菜在深圳召开的中国乡镇街道之星产品博览会上获得优秀奖,这是我省参展的10家食品企业中唯一获奖的厂家。
宋连永是1988年7月2日参加工作的。不满20岁的他,人生创业的起点就是临沂市调料厂。他说:“我参加工作从一般工人干到经营副厂长用了五六年的时间,25岁担任了调料厂的副厂长抓经营,28岁又干了富康食品厂的厂长。我要感谢临沂市调料厂赵金东厂长对我的信任和培养,他不仅是临沂市调料厂创办并走向兴旺的功臣,还是现在郑旺酱菜产业发展壮大的功臣;我还要真心感谢王福山师傅无私的技术和经验传授,让我有今天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把郑旺酱菜这个产业传承好、发展好。”
郑旺酱菜作为沂蒙山区的特色品牌,历经时代变迁,已由早年间“吃糠咽菜的下饭菜”发展成是临沂民间的一年四季的家常开胃菜,“郑旺酱菜,人吃人爱”“一日三餐要吃好,郑旺酱菜离不了”这些关于郑旺酱菜的广告语在广大群众中已是耳熟能详。郑旺酱菜如报春的燕子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庭,备受人们的青睐。若有外人来访,餐桌上摆放一碟酱菜似乎已成了临沂本地人的习惯。郑旺酱菜咸中带辣,辣中含酸,酱香馥郁,清脆以其特有的魅力一度在市场上独领风骚,成为江北市场上的一道名吃。郑旺酱菜日渐走红家庭、宾馆餐桌,甚至畅销日本等国外市场。1995年5月28日,日本渡边食品株式会社董事长渡边和夫一行4人到河东区郑旺镇,同生产“郑旺酱菜”闻名的临沂市调料厂签订长年供货合同。据日方代表介绍,郑旺酱菜当下走俏日本家庭,销售前景看好。双方共签订200吨苔菜供应合同,金额约600万元人民币。酱菜为郑旺人创造了财富,亦拼出了郑旺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郑旺酱菜已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都已飘有酱菜清香。
郑旺酱菜再次崛起
郑旺酱菜的发展并不是一路高歌猛进的。正如人生的起起伏伏一样,郑旺酱菜的发展历程上有红红火火的辉煌,也有掉到低谷中的没落。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因为郑旺酱菜好吃、赚钱快,是座发家致富的“露天金矿”,于是大家就一哄而上,人人都想从中分一份财富。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家庭作坊式郑旺酱菜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镇办的,村办的,户办的,联户办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时间,郑旺镇家家晒酱,户户腌菜,酱菜作坊达到了上百家。
曾经担任郑旺镇党委书记的乔继沧写过一篇散文《郑旺的味道》,他在文中写道:“2010年,我有幸到郑旺党委工作,担任郑旺镇党委书记。当时,正是郑旺酱菜跌入低谷的‘至暗时刻’,因为‘萝卜快了不洗泥’,一顶‘帽子(商标)’大家戴,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为抢占市场,争相压价,粗放的管理,无序的竞争,企业间相互拆台,结果是龙头企业破了产,小厂(作坊)也砸了‘锅’,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红透大江南北的郑旺酱菜跌入‘冰窟窿’,功败垂成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是郑旺人亲手创造了郑旺酱菜这个金字招牌,也是郑旺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毁这个招牌。拉起这段历史过往,当年的郑旺酱菜人至今无不唏嘘不已,懊悔当年的无知与短视。”
如何重振当年雄风,实现郑旺酱菜的品牌再生乃至嬗变,如何让郑旺酱菜焕发青春而赋予新的生命力?解铃还须系铃人,郑旺镇政府态度明确,头脑清醒,措施坚决,落实到位。1999年,结合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工程的实施,郑旺镇党委、政府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多方考察分析市场的基础上,提出“再树郑旺酱菜品牌,重振郑旺酱菜产业”的口号,镇里专门规划了两处酱菜工业园,全方位为投资创业者提供周到优惠的扶持服务,力促郑旺酱菜产业“二次创业”再崛起。他们汲取过去失败的教训,将创业规划确定为三个“脱骨换胎”式的转变,一是变集体为民营,从所有制和经营体质上创新,为酱菜产业东山再起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镇党委、政府领导找到昔日的酱菜老板、技术员和市场营销能手,动员他们重操旧业投资办厂,重振郑旺酱菜昔日雄风。两年间就有18家新上酱菜企业拔地而起。二是摒弃家庭作坊式小打小闹,兴建生产手段和市场设备现代化、产品名牌化的大企业。几年时间,在新上的28家酱菜企业中,投资少的为五六十万元,投资多的五六百万元,家家都有严格的生产规范和卫生达标的储存、加工、包装生产线,产品及包装质量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同时,该镇以科技为先导,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帮助制定发展思路和规划,搞好工艺改进和内部管理,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酱菜企业先后与上级科研院所合作,用现代生物工程科技开发出了“老抽”酱油、香脆银鱼、香辣豆豉等多种新产品,其质量和售价均高于南方同类产品中的知名品牌。三是变政府包揽管理一切为行业自律互促发展。在规范运作郑旺酱菜集团的基础上,镇里指导各企业联手组建起了郑旺酱菜产业协会,所有企业的质量和价格管理、新产品及市场开发,均由协会牵头协调,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相互协调“抱团”闯市场、打品牌。
为确保郑旺酱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郑旺镇还着力引导各企业强化公平、规范、竞争意识,鼓励他们注册商标,或通过协商有偿使用知名商标。至2002年左右,全镇有20多家酱菜企业注册了品牌商标,系列企业年产值达亿元,出口600吨,参与酱菜生产经营的劳动力达1.5万人。
年轻有为的宋连永就是在郑旺酱菜二次崛起中,迈开了他人生重要的一步。
“20世纪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刮起了破产风,周围企业一个接一个破产,临沂市调料厂也难以独善其身,我担任厂长的食品厂也在破产风中倒下了。这时正赶上镇党委、政府规划建设宋家庄子工业园,我于1997年在家门口的工业园里要了4亩地,创办起了连永调料厂,迈开了我人生独自创业的第一步。”
依靠其多年在镇办企业学习的酱制经验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传承其爷爷创办的宋家酱菜铺子的老字号和传统酱菜制作技艺,连永调料厂在艰难中起步并不断发展壮大。
“刚开始真的很艰难,那时没有资金,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一部分钱,共筹集了三四十万元,购机器,买原料,把厂子建起来了。”宋连永回忆起最初创业时的艰难依然心情难以平静:“刚开始的两三年时间,自己既是厂长也是技术员更是业务推销员。坐着客车,全国各地、山东周围联系客户。建厂的第二年秋天,上河南郑州去送货,被骗子骗去了一万多元的货;到了开封,又出了车祸,我有病上了医院,对方又跑了;在这期间,还因为产品包装被广东一个骗子骗了一次。在磕磕碰碰中企业活了下来,并有了自己的积累。”
2001年又扩大生产经营,成立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郑旺酱菜”商标,不仅规范了郑旺酱菜的整个生产流程,还依据北方居民的口味偏咸、南方口感偏甜的特点,为了抢占南方酱菜市场,对郑旺酱菜质量进行提升,采用传统工艺与现在配方相结合,并传承祖传调味方式,几经工艺改造,宋连永的企业又酱制了甜面酱等品种,同时,酱菜相继增加了大茴、小茴、桂皮、丁香、草果、生姜、花椒等中药材佐料,产品不仅具有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香浓郁,咸甜适中的独特口感,还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沂蒙特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向北卖到了东三省、内蒙古,向南卖到了广州等地。如今已是驰名中外,家喻户晓,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50余亩,固定资产2000万元,用工最多时员工300多人,现在生产机械都是全自动化了,用工保持五六十人,加工车间1万余平方米,腌制车间一次性可储存原料3万吨,产品有5大类100余个品种。公司品牌“百益斋”,2008年荣膺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2013年,以大宋公司郑旺酱菜加工工艺为标准的郑旺酱菜加工工艺被列入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司是目前山东最大的酱菜生产加工生产企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纳税大户”“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星火科技带头人”及“市级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还被临沂市中小企业局、临沂市财政局认定市级“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和临沂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年,被认定为临沂老字号。
进入21世纪,为了做大酱菜产业,在郑旺酱菜总厂、大宋食品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全镇已发展酱菜企业26家,年产值2亿元,并带动全镇万亩蔬菜的生产。目前,河东区酱菜产业现已开发出五大酱菜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产品有糖醋蒜、豆酱、带丝、五香玫瑰菜,其他如鲜味芥菜丝、蒜蓉辣酱、油辣萝卜、辣花萝卜、八宝菜、沂蒙三丝、油辣黄瓜等也是风味独特,很受欢迎。郑旺镇产出的酱菜在临沂酱菜批发市场中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并带动全镇万亩蔬菜的生产。2010年7月被中国调味品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酱菜之乡”。
郑旺酱菜未来可期
郑旺酱菜作为酱菜行业的佼佼者,声名远扬海内外,郑旺的味道,就是郑旺酱菜的味道。
郭广阔主席说:“郑旺酱菜的味道,这是历史的味道,这是家和的味道,每一道酱菜,秉承百年传统工艺多道繁复程序、坚持古法炮制。从原材料的严苛筛选到精细腌制,从天然晒制到人工酱制,缸中的每一颗酱菜,都能品出百年的风味与故事。”
山东省调味食品协会会长杨圣泉在为《郑旺酱菜史话》一书作序时写道:“郑旺酱菜,吃出来的名牌。郑旺酱菜之所以久负盛名,是因为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鲜、甜、脆、嫩的特点,并且色、香、味的风格突出。其鲜,就是在选料、用料和复杂的制作过程特别注重保持产品的新鲜;其甜,以甜面酱为原料,制作的酱菜咸中带甜,甜中微咸,咸甜适度;其脆,花生仁、酱地黄类产品的脆为嫩脆,磨茄的脆为柔脆;其嫩,感觉细腻,光洁无渣;其色,多为金黄、黄褐、红褐色,如群芳争艳,刺激人们的食欲;其味,酱香浓郁、脂香芬芳,同幽兰吐芬,引人入胜,每一个品种都有各自的味感指标,都是味道纯正,余味深长;其体,形体考究,单刀法就有20多种,其中‘花刀’11种,加工后的成品令人赏心悦目。郑旺酱菜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进、提升,尤其通过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郑旺酱菜传承人宋连永的钻研调制,并与山东农业大学积极合作,不断进行新产品科技开发,郑旺酱菜已成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精华之一。”
“近年来,面对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和对饮食健康要求的不断提升,根据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积极进行产品风味调整,在传承经典酱菜品种的同时,主动推出低盐、低糖的新品酱菜。”大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连永介绍说。
如今,郑旺酱菜的生产工艺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酱腌制菜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人的口味特点创新研发。郑旺酱菜加工的配料腌制颇有讲究,酱菜原料必须挑选无腐烂无杂质、无虫害的蔬菜,讲究精选利用“郯城萝卜,沂南黄瓜,青岛的芥菜”,同时要形状整齐,畸形的、破损的、色泽不正常的一律不要。原料清洗后,整齐地码放到缸里,一层蔬菜一层盐,腌制60天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深加工环节。腌制的酱菜的制作,主要有清洗、脱盐、晾晒酱制、配料、封缸等十几道工序,累计需要半年以上时间,一颗绿油油的蔬菜才能变成咸甜适中的酱菜。自主培育的万亩原生态蔬菜基地,从源头上把关酱菜原料的色泽、尺寸和品质规格。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严格执行食品行业生产及检测标准,把品质建立在过程中,精工操作,精益求精,确保了郑旺酱菜的酱香浓郁,咸甜适中,口味纯正的品牌特色赢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为了适应新零售、新渠道的消费趋势,以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郑旺酱菜各企业积极探索布局新的营销模式,不断研发新产品,以酱菜、腐乳、甜面酱、高端酱油、食醋为中心,通过工艺创新、包装创新、营销创新,使产品价值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加强文创产品、伴手礼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郑旺+”模式,创新文创产品。其次重点开发互联网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河东区委、区政府和郑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国酱菜之乡”这张闪光的名片,不断滋润她擦亮她。
2021年5月30日上午,当时担任河东区委书记的隽新阳来到郑旺镇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深入生产车间详细察看酱菜生产工艺及流程,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他指出,酱菜是郑旺的名片和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郑旺酱菜产业已初具规模,但随着其他品牌的冲击,近几年郑旺酱菜知名度有所下滑,品牌意识有所淡化,亟需提档升级。酱菜生产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勇于争先创优,注重生产设备及经营理念的“转型升级”,将酱菜及食品加工产业做出特色、创出品牌;要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全面提升生产环境,筑牢安全底线。镇党委、政府在扶持产业方面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文化内涵,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擦亮“郑旺酱菜”这块金字招牌,结合郑旺酱菜文旅产业园建设,进一步优化酱菜生产工艺,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文旅融合、三位一体的精品项目,服务乡村振兴跨越发展。
2022年4月21日上午,河东区委书记姚运明,区委副书记吕凤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志超,市派河东区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王方艾,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张选一行到郑旺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他们来到大宋食品有限公司,姚运明一行深入酱菜生产车间,实地查看酱菜生产工艺,询问销售情况,对进一步发展酱菜产业提出意见建议。
2023年7月7日,河东区老促会联合区作家协会在郑旺酱菜产业核心区域——宋庄村,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研暨“郑旺酱菜文化”征文启动仪式。
……
就在我要结束采访的时候,宋连永对我说:“其实做企业要先做人,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家,把企业做大做强,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的座右铭就是企业家不但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光要创造生产价值,还要无私地奉献社会。村里修路,我们几家企业积极捐款捐物;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逢年过节发米发油,还是我们几家企业承担;村里的卫生费,我们几家企业也包了。这几年我先后当选河东区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食品行业‘齐鲁工匠’人物,被市区表彰为‘致富带头人’‘爱心企业’,我要对得起这些荣誉,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再做贡献。”
在我返程的路上,我翻阅《郑旺酱菜史话》,读到诗人姜利晓写的《郑旺酱菜,舌尖上的甜美乡愁》,写到了我的心坎上,摘录两段与读者共享:
在河东,顺着一缕缕郑旺酱菜香味的导引
我就能轻轻松松地进入这河东大地的深处
以生态景区的醉美领衔和星罗棋布地醉美点缀
我瞬间明白,这郑旺酱菜的出处
绿水青山之中,花红柳绿之境,鸟语花香之美
集体恩养出这郑旺酱菜的食材
其实,我们在品尝这郑旺酱菜的同时
更是在品享一种大自然的味道
食材源自自然,品质铸就天然
选择郑旺酱菜,就是与清风明月鸟语花香为伍
向着河东而去
郑旺酱菜,总是一块最大最强劲的磁石
此刻,我知道比飞驰的车轮
更加飞快的是我的一颗迫不及待的心
爱上河东,痴迷河东啊
我就是从这郑旺酱菜上开始
他是河东游子们那骨子里的乡愁
却也是我对这河东痴迷的最大诱因
今天,为你写下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
那字里行间溢出的也是这郑旺酱菜的浓郁香味儿
【作者简介】冯连伟,山东临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齐鲁青未了签约作家,荣获吴伯箫散文奖、刘勰散文奖、沂蒙精神文学奖等全国散文奖报告文学奖,散文《乡愁的那头是故乡》《春天的记忆》入选多省中考试卷。著有《静水深流》《真水无香》《似水流年》《掬水留香》等散文集,《沂蒙之水》《见证》等报告文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