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实习生 甘小凡 摄影报道
街头甩卖的月饼摊
中秋节过去刚10天,商超里早已不见月饼身影。但在成都街头,“10元15个”的低价散装月饼倾销摊位,在近期多有出现。10月16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散装月饼均为简易包装,仅标注口味,并无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必要信息。市民对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范,产生疑虑。
价格暴跌!10元能买15个
散装月饼长啥样?
“10元15个,5元买6个,错过等明年哈!”10月15日晚,武侯区三环路内侧,一辆小型货车就地开卖,车斗里堆放着单个包装的月饼。
奶香椰蓉味、凤梨味、茯苓红枣桂圆味等不同口味的月饼,消费者可以混选。记者发现,月饼为透明塑料袋简单包装,其上附有经典的红色新都冠生园标志,仅有口味信息,并无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必要信息。
“月饼是好久生产的?为啥没得信息?”一位迟疑的市民询问。
商家出示纸盒上的生产日期
摊主随即取出一个纸箱,表示散装月饼均是由大纸箱包装。纸箱外侧印有生产日期为“9月9日”。当问及保质期是多久,摊主答是“6个月”。
“这是从正宗冠生园厂里拿出来的,原先都是礼盒装的,要上百元一盒哈。”摊主表示,每年中秋节过后,厂里会将退回的礼盒月饼“抠”出来,打包批发出来。愿意批发的商人再拿货到街上去卖。摊主还展示了印有“冠生园”字样的包装纸箱,但记者发现,该纸箱是用来装粽子的。
“散装月饼好不好卖?”记者问。
“当然,我这一车是2000斤,现在只剩两百来斤了。”摊主表示,有的人买回去吃,有的人则买回去喂狗,还有的人说是要将月饼馅抠出来做甜品。
厂家确认:是回流月饼
消费者需观察外观再食用
“确实是厂里打包出来的货。单个月饼上没有具体信息,是因为从礼盒里拆散了。以前礼盒肯定是有信息的。”10月16日,封面新闻记者致电新都区冠生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印证了摊主的说法。
散装月饼只标注了口味
“散装月饼也就是这两天才开始卖的。月饼保质期比较短,食用前还是要观察一下,外观是否完好,如果有生霉的情况,是不能吃的哈。”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厂里的月饼已经清完了,路边看到的低价月饼是零售商在自主处理售卖。由于没有清晰的保质期提醒,市民在食用前需要确认月饼状态。
多地出台监管措施
要求对回收的月饼集中统一销毁
从成都街头目前的月饼销售现象来看,市民对保质期、添加剂等必要信息的获取处于缺失状态,过量或过期食用,存在健康隐患。路边倾销月饼的商家多为流动摊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追责有难度。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北京等地曾出台监管措施,要求对回收的月饼集中统一销毁。早在2017年,“节令食品日报制度”已在北京市食品生产企业试点实施。据该制度,食品生产企业自月饼生产之日起,每日需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报告月饼产量、销量、销售去向、退货量、销毁量等信息。中秋节后,监管部门也会开展节后月饼处置情况检查,通过核实记录、追踪流向、抽查销毁等手段,加强对节后过期月饼馅料处置情况的监管,防止过期食品、回收食品回流市场。上海市建立的“月饼回收上报制度”,即经销商卖不掉的月饼无论过期与否,都必须向监管部门上报。节后月饼剩余多少、流向哪里,均有明确的台账。其目的就是,防止商家使用回收月饼或过期月饼用作其他食品材料,或经过改换包装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行销售。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也明确,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