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餐馆吃饭,夹一筷子鲜嫩的鲫鱼肉,顺滑入嘴,满口生香,正得意这鱼真鲜灵,结果冷不丁一根细刺卡嗓子,立马从美食家变急诊客。可转头吃块黑鱼片,怎么嚼都踏实,几乎没刺儿扎嗓子。
同是淡水里长大的鱼,为啥有的鱼天生少刺,有的鱼却“暗藏杀机”?别急,这背后可不是鱼在跟你闹脾气,而是大自然写进骨头里的生存密码。
咱们常说的“刺”,其实分两类:一类是鱼脊柱里的大骨头,也就是主骨,所有鱼都有;另一类才是让人头疼的小刺,学名叫肌间刺,藏在肌肉之间,像一张细密的网。
这些小刺不是摆设,它们连着鱼的肌肉,能帮鱼更精细地控制身体扭动,游得灵活。同样是淡水鱼,为啥鲫鱼一身“钢丝网”,而鳜鱼、鲈鱼就清爽利落?
先说鲫鱼、鲤鱼这类常见鱼,它们属于鲤形目,这个家族有个共同特点,肌间刺特别发达。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类鱼的小刺数量多、分布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设定。
它们大多生活在水流平缓的湖泊、池塘或江河中下游,天敌不少,逃命时靠的是短距离快速扭动和突然转向。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刺,就像体内的“钢筋支架”,让肌肉发力更精准,一瞬间就能弹开躲闪。
换句话说它们用“多刺”换来了“保命技能”。虽然对人类餐桌不太友好,但在自然选择中,这是实打实的生存优势。
反观我们觉得“刺少”的鱼,比如黑鱼、鳜鱼、鲶鱼,它们属于鲈形目或鲶形目,肌间刺本身就退化得厉害,甚至几乎没有。这类鱼可不是靠灵活扭动混饭吃的,它们是伏击型猎手。
黑鱼能停在水草里一动不动,等小鱼游近,“啪”地一口吞下;鳜鱼躲在石缝,专挑过往鱼虾下手。它们的捕食策略讲究爆发力和大口吞噬,而不是频繁游动。
因此,身体结构更依赖强壮的主骨和大块肌肉,小刺这种“精细操控配件”反而用不上,久而久之就在进化中被“省掉”了。这不是偷懒,是演化路上的精打细算。
鱼的年龄和生活环境也会影响“刺感”,一条老鲫鱼,随着生长,骨骼会逐渐钙化变硬,小刺也更明显,吃起来更扎嘴。
而养殖条件下,饲料营养均衡,鱼长得快,肌肉丰满,有时能“盖住”部分小刺,口感上显得刺少些。但这只是感官差异,骨头数量并没变。
像清江鱼、江团这类被夸“无刺”的鱼,其实是它们的肌间刺本身数量少,再加上肉质厚实,入口时不容易察觉,并非真的没刺。
那能不能培育出完全没刺的淡水鱼?科研人员确实在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敲除控制肌间刺发育的关键基因,在斑马鱼和团头鲂(武昌鱼)中实现了“无刺”或“少刺”性状。
这项研究有明确论文发表,属于前沿探索。不过目前还在实验阶段,离大规模养殖和上市还有距离。毕竟鱼类骨骼系统复杂,去掉小刺是否影响其正常运动和健康,还需长期观察。
咱普通消费者暂时还得靠挑刺技巧和选对鱼种来保护喉咙。
鱼刺多还是少,根本不是随机分配,而是亿万年演化刻在基因里的生存策略。鲫鱼多刺,是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水里多活一天;黑鱼少刺,是因为它早已练就一击必杀的本事。
咱们吃鱼时嫌刺烦,可对鱼来说,每一根小刺都是活下来的“工具”,这回知道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