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卤香,传承千年。在“中国卤菜之都”湖南武冈,这道承载着历史与乡愁的滋味,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曾经“散小弱”的家庭作坊,如何聚沙成塔,迈向百亿产业集群?武冈的答案是:点燃“红色引擎”,以党建之力破解千年产业的发展瓶颈。
乡乡嘴卤味研究所(武冈市委宣传部 供图)
“党工委”统揽: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过去是企业追着部门跑,现在是党工委带着资源来。”武冈市委书记龚畅介绍,面对卤制品产业长期存在的标准不一、品牌力弱等难题,2025年5月,武冈市委率先成立卤制品产业链群党工委,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经开区、发改、财政等关键要素部门,变“政出多门”为“协同作战”。
一套名为“1718”的战略随之落地。党工委如同产业的“总调度室”,不仅制定宏观蓝图,更直接推动资源下沉。截至目前,全产业链已直接带动5万余人就业,间接辐射22万人,形成了“卤菜兴、百业旺”的共富景象。
变革在基层生根发芽。在稠树塘镇,镇党委利用“法新豆腐”国家地理标志和省级非遗品牌,打造“一园两坊全域”产业格局。
龙田村法新豆腐(武冈市委宣传部 供图)
龙田村党支部书记王能武介绍,该村利用优质岩涌水建设的“法新豆腐·龙田坊”,2024年产值达400万元,并获评市示范项目。通过“党群议事小院”集思广益,村里确立了“一店两厂三基地”发展思路,村级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5万元猛增至2024年的300余万元,村民户户有分红。
“第一书记”驻企:做企业“最可靠的娘家”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党工委首批向乡乡嘴、华鹏等13家重点企业派驻5名第一书记,他们被赋予“政策宣传员、困难协调员、发展指导员”三重角色,成为政企间的“连心桥”。
“我们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派驻乡乡嘴食品公司的第一书记欧扬帆说。今年以来,首批5名第一书记累计走访企业30余次,解决物流、融资、出口许可等难题16个,提请上级协调事项22个。企业主们感慨:“第一书记来了,我们有了最可靠的‘娘家’。”
针对小作坊分散的痛点,武冈建成豆制品创新集聚产业园,整合40家企业和300余家小作坊入园,统一管理,构建“种植-加工-流通”全产业链。
甘田村大豆种植基地(武冈市委宣传部 供图)
品牌战略同步升级。通过“母子品牌”模式,武冈全力打造“中国卤都”区域公共品牌,现已拥有9件地理标志商标、2件驰名商标。非遗卤菜博物馆、文旅体验线路相继推出,借助央视等平台,相关话题浏览量破亿。与美团、京东等平台合作,电商销售额增长30.3%,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9.1%。
党员“尖兵”攻坚:一颗豆子的科技逆袭
在武冈,党员不仅是生产线的骨干,更是科技攻关的“尖兵”。
在乡乡嘴食品公司的“豆干味型研究院”,党员欧阳飘带领团队研发的“虎皮豆干”成为抖音爆款,今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在党员技术骨干牵头下,51项发明专利已成功转化20项,全球首套全自动点浆球形搅拌系统应运而生,能耗直降25%。
既保留“醋水点卤”的古法风味,又实现现代化大生产。通过“浆渣共熟”工艺标准化,武冈卤菜的自动化生产率已提升至70%,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
地处高山台地的甘田村,则做活了“豆旅融合”文章。党支部书记周民达说,村里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种出高品质大豆,并发展出“观日出、品豆腐宴、体验非遗”的一日游闭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千年传承的草根美味,到百亿现代化集群,武冈卤味的故事,是一部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破茧成蝶的生动教科书。它证明,只要找对路子,古老的技艺不仅能飘香更远,更能成为驱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来源:武冈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