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厨师日的金色勋章镌刻下"王文学"这个名字时,这位北派满汉全席的传承人正站在哈尔滨金春大酒店的后厨,手中握着一把传承了四代人的菜刀。从双鸭山的灶台到国际赛场的领奖台,从非遗技艺的守护者到餐饮扶贫的践行者,他用三十年的灶台人生,诠释了"厨师"二字不仅是职业,更是承载文化与温度的使命。
御厨文脉:非遗技艺的当代传薪者
王文学的烹饪基因里,流淌着北派满汉全席的皇家血脉。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张金春先生的第76号弟子,他自幼浸润在"宫廷厨艺+龙江食材"的烹饪哲学中。张金春大师开创的金春大酒店,正是黑龙江省级非遗"北派满汉全席"的主题餐厅,这里的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关东大地的饮食记忆。
"师傅常说,满汉全席不是故纸堆里的珍馐,而是要让现代人吃得懂、吃得健康的文化载体。"王文学继承的不仅是108道菜的烹饪技法,更是"以今释古"的创新理念。他参与改良的"赛熊掌",用龙江特产的猴头菇替代珍稀食材,通过十八道工序的煨制,既保留了御膳的醇厚口感,又践行了绿色餐饮的时代理念。在2015年金春哈埠菜大赛中,他凭借这道创新非遗菜品斩获特金奖,让沉寂的宫廷菜在当代餐桌焕发新生。
作为国家高级烹饪技师、国家级评委,王文学对非遗传承有着更深刻的思考。他主导编写的《北派满汉全席青年厨师培训手册》,将原本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标准化教材,已培养出50余名青年厨师。"不是要复制108道菜,而是要传承那种对食材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这是他在黑龙江省青年厨师专业委员会(双鸭山市)青厨委主席任上,对青年从业者说得最多的话。
灶台春秋:从双鸭山到亚洲赛场的金奖之路
王文学的荣誉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从2011年至今的闪光时刻——嘉豪·劲霸杯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金奖、国际中餐烹饪大赛金奖、亚洲名厨精英奖……十余项国家级以上大奖,勾勒出一条从地方名厨到行业标杆的成长轨迹。
2018年是他的"金奖之年":6月包揽黑龙江省餐饮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特金奖与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总赛金奖,10月在第二十八届中国厨师节上捧回"金厨奖",紧接着又斩获第三届亚洲名厨精英奖。尤其在亚洲赛场的角逐中,他创作的"冰城三绝"系列菜品,将哈尔滨红肠、五常大米、镜泊湖鱼等地方食材融入分子料理技法,冷盘"松江锦鲤"以胡萝卜、心里美萝卜为原料,雕出栩栩如生的锦鲤跃水造型,让评委惊叹"把东北的黑土地风情刻进了餐盘"。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为了调试一道养生菜品的火候,他曾在灶台前连续值守48小时;为了精进刀工,他每天坚持练习萝卜雕花2小时,十年如一日。2016年,他凭借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在首届养生食材交流赛中被授予"养生名师"称号,其研发的"杂粮养生宴"至今仍是双鸭山高端餐饮的招牌。
厨者仁心:从政协委员到扶贫使者的温度延伸
作为双鸭山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王文学的提案始终围绕"餐饮惠民"展开。他提交的《关于推动餐饮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建议》,促成了双鸭山市"名厨带贫"工程的实施。通过组织餐饮企业定向采购贫困地区食材、培训贫困劳动力从事烹饪行业,已带动3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2025年4月,王文学的身影出现在安徽马鞍山的包子铺里。作为昆明市东川区脱贫创业园邀请的技术顾问,他跨越2000公里,手把手教当地脱贫群众制作面点。"不要把产品当做商品,而是做给父母孩子吃的食物。"这句在培训中反复强调的话,正是他对"厨德"的诠释。从黑龙江到云南,他将烹饪技艺转化为扶贫利器,用灶台的温度温暖着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身兼黑龙江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执委等多项职务的王文学,正推动着更广阔的行业变革。他主导的"龙江食材走出去"计划,已帮助10余种地方特产进入全国餐饮供应链;他发起的"绿色餐饮联盟",汇聚了全省200余家餐饮企业承诺拒绝野味、节约食材。
金鼎回响:世界厨师日的中国答案
在世界厨师日(10月20日)这个属于全球厨师的节日里,王文学获得象征行业最高荣誉的"金鼎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烹饪文化传承创新的肯定。世界厨师联合会评价他:"用传统技艺讲述中国故事,用创新思维连接世界餐桌。"
获奖当天,王文学没有举办庆功宴,而是带着弟子们走进社区,为独居老人送上热腾腾的"非遗家常菜"。"厨师的最高荣誉不是奖牌,而是食客脸上的笑容。"他说。灶台前,那把传承四代的菜刀依旧锃亮,映照着一位中国厨师对技艺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对社会的担当。从御厨文脉到人间烟火,王文学用三十年的烹饪人生证明:真正的大师,永远行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