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最新簡易生命表顯示,2020年日本人均壽命:女性87.74歲,男性81.64歲,均重繪了歷史最高紀錄。這也是自2014年以來,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重回世界首位,男性位列世界第二。
日本平均壽命九年持續延長,與去年相比,女性新增0.30歲,男性新增0.22歲;百歲老人更是突破8萬人大關,達到80450人。其中,女性有70975人,占到88%。
對人類而言,健康長壽可謂人生贏家。那麼,到底是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讓日本人的壽命得以延長?
長壽學家:飲食是"長壽和短命"的决定性因素
據《生命時報》報導,日本著名的長壽學家、世界衛生組織迴圈器官疾病專業委員家森幸男博士花了整整25年的時間,走進25個國家,尋訪61個長壽地區的飲食秘密。最終他明白了一件事:壽命長短的差异性,離不開怎麼"吃"。
家森幸男將飲食的秘密以科學態度披露在《健康長壽飲食指南》中,這本書也被稱為"有史以來最權威的長壽飲食調查"。
在家森幸男的眼裡,真正的"長壽飲食"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絕對要吃什麼不吃什麼。他探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人吃肉多卻不得心臟病,有人吃魚多反而短命。追尋這些疑問,他揭開長壽並不只倚賴於一種或幾種食物,而是取決於你如何將這些食物搭配起來的秘密。
日本人的飲食經,值得我們學習
1、日本人吃得"少"
日本人很喜歡用比較小的容器裝食物,很多遊客一開始不習慣,覺得就這麼少能吃得飽?而日本人卻相反,他們卻感覺一堆不同的食物擺放在眼前,這麼多食物要少吃點啊,從而幫助控制進食分量,每餐只吃8分飽。
日本人吃得少,不免兩餐之間會餓。不過他們平日很少吃紅肉、糖果、餅乾這些零食,多以奶或水果填充,不會像歐美國家以薯條、油炸食品去充當下午茶,大大降低了熱量的攝入。
2、日本人吃得"雜"
去過日料店的朋友都知道,日本菜式分量少,但是品種非常"雜",一個定食裏,往往有壽司、味增湯、水果、蔬菜沙律、生魚片、糖薑片等等。
早在1985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就製定了《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宣導群眾一天儘量吃30種食材,營養才全面。尤其是魚類、豆類更是要多吃。
在日本,豆腐在進食蔬菜中占比很高。日本人認為豆腐營養豐富,還含有人體所不能合成的8中必須胺基酸,還可降低膽固醇,是對人類健康非常有益的食物。
日本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環境也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魚類資源。日本的魚是深水魚,無污染,本身就有利健康,而且日本人喜歡生吃,更好地保證魚肉營養的完整性,也可以使人體更利於吸收。由於長期吃魚類,日本的心腦血管發生率及老年癡呆發病率都遠遠低於中國。
3、日本人吃得"淡"
少鹽少油也是日本飲食的一個特色。為了防治高血壓,在日本的《社區健康法》中,明確將測定吃鹽量納入健康體檢範圍。囙此日本國民對於鹽的攝入都有嚴格的比例,他們在日常烹飪更喜歡用低鹽或是無鹽的醬油。
相比於中國料理動不動就煎、炒、炸,日本料理幾乎不怎麼用油,囙此也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飲食中普遍少油、少鹽、少調味品,他們的烹飪以儘量保持食資料原味為主。像蘿蔔、包菜,中國人喜歡大火炒,但日本人基本是煮著吃或是做成沙律生吃。這種做法不僅能保持食物的新鮮和原味,還能最大限度保護其營養成分。
4、日本人吃得"慢"
在日本,你會發現這裡的人走路快,幹活快,唯獨吃飯細嚼慢嚥。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認真吃下每一口食物,吃飯要慢,因為大腦需要20分鐘才能確定"飽"的概念。當你狼吞虎嚥時感覺到飽,其實食量已經過了。而咀嚼充分,飽腹感就會更强,自然就會吃得少,胃部的消化負擔就會減輕。
5、日本人吃得"白"
其實在西元12世紀時,紅肉曾被日本作為禁止食物不得食用。到了19世紀,牛肉被解禁,日本人才將肉類看作普通食材,即便如此,他們還會認為紅肉會污染血液。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於康教授曾在《我是大醫生》分享了一張"世界紅肉分佈和惡性疾病分佈的相關性地圖"。他表示,日本人相對其他國家吃紅肉更少,所以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對比其他國家更低。日本餐桌上提倡將紅肉變成魚,多吃白肉少吃紅肉,大大降低了腫瘤疾病發生的風險。
用白肉替代紅肉是日本的飲食習慣。魚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一年四季都少不了的必備菜品。比如鰻魚,全球人口不足2%的日本人,可以吃掉全球70%的鰻魚。
日本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吃"。病從口入是世界共識。想要長壽,飲食習慣是關鍵,掌握日本飲食的三字經,向榜樣學習,吃得健康,身體健康,自然也就活得更久。
參考資料:
[1]《日本:長壽之國吃為先》.保健醫苑[J].2018年第3期
[2]《研究了9萬日本人後發現:日本人長壽秘訣主要與"吃"有關!》.健康時報.2020-07-30
[3]《淺析日本人的長壽之迷》.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2013年12期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