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關於大腸癌的科普文章和視頻中,都無一例外的提到過一種名為"腸道息肉"的慢性病。
甚至是有傳聞稱,我國近90%的大腸癌患者,都是從腸道息肉發展而來的。這讓不少患腸道息肉的患者都非常恐慌,擔心某一天癌變會找上自己。
但事實上,大腸息肉只是對出現在腸道上息肉的統稱,息肉本身就是良性腫瘤的其中一種,它指的是患者某一處有黏膜覆蓋的器官上,因種種原因影響細胞過度單尅隆增殖造成的病變。
但是,息肉本身有多個類型,出現在大腸上常見的息肉包括了以下幾類:
1、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在臨床也被稱為化生性息肉,多出現在患者的直腸內,40歲以上為該疾病的高發年齡段,且越是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就會越高。
增生性息肉多沒有明顯的症狀,基本都是在一次腸鏡檢查時才被發現,該息肉體積小、形態均勻、表面光滑。通常情况下,增生性息肉不具備惡變的可能性;
2、炎性息肉
顧名思義,這就是一種因炎症反復刺激而出現的息肉類型,如果患者存在腸道慢性炎症,腸粘膜持續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會導致息肉樣的肉芽腫出現,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病患者尤為多見。
該息肉呈現出多發性、大部分直徑小於1cm以上,隨著病程時間的延長,其體積會慢慢增大,但是癌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淋巴性息肉
該息肉類型多出現在20~40歲左右的人群中,特別是男性較為高發,其病發部位多出現在下段直腸上,且大部分為單發性。
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現多發性淋巴息肉,這種息肉的直徑從幾毫米到3-4釐米不等,表面光滑或僅僅只是有淺表性潰瘍出現。就現時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淋巴息肉基本不具備惡變的可能性;
4、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也被稱為簡單息肉,多出現在2-10歲的兒童身上,且發病率相對較高,佔據了全部小兒息肉的80%左右,這種息肉為良性含腺體的肉芽腫。
90%以上的息肉生長在距離肛門25cm的大腸範圍內,大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幼年性息肉有惡變的病例;
5、家族性息肉
這種疾病在臨床上的全稱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它的本質就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與遺傳基因有直接關係。
攜帶該基因的人在病發之後,大腸內會廣泛出現數十到數百個不等的息肉,息肉大小都不相同,發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如果不積極進行治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後期癌變率,幾乎就是100%;
6、腺瘤
腺瘤性息肉病是腸道息肉中最為高發和常見的一種,它包括了絨毛狀腺瘤、混合樣腺瘤以及管狀腺瘤等三大類,分為多發性、單發性等類型。
就現時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腺瘤就是所有息肉中,癌變率最高的存在,越是含絨毛成分較多、直徑超過2cm以上、多發性息肉,後期癌變率也就會越高。
寫在最後;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腸道息肉,在進行腸鏡或指檢檢查發現後,都需要積極諮詢醫生,必要時還需做病理檢查。一旦確診為腺瘤,為了降低後期癌變的可能性,通過手術切除很有必要。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於腺瘤有一定復發可能,所以切除未必就是一勞永逸,後期定期進行相關檢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