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論武松打虎的可行性:背靠强大科學理論支撐,出手即點老虎死穴
admin
2021-09-06 12:05:02
0

原標題:論武松打虎的可行性:背靠强大科學理論支撐,出手即點老虎死穴

"武松打虎"這件事情是杜撰的,有說法是根據張士誠這個人物原型改編的。在歷史上確實有武松這號人,是一個走江湖賣藝的人,後來得到了官員的賞識,做到了提轄,不過他一生都沒有打過虎。

雖然事是假的,但卻不妨我們針對這件事進行討論。人與野生動物搏鬥的話題,歷來都有很高的討論熱度,古羅馬甚至建造了鬥獸場讓角鬥士與獅子等猛獸進行搏鬥。那麼從科學上看,"武松打虎"究竟行不行呢?

武松打虎插畫

武松打的極有可能是華南虎

當時背景下,世界上老虎有9種,它們在體型上有較大的差异,比如最重的東北虎能達到300千克,最小的蘇門答臘虎甚至不到100千克。

即便是在華夏大陸上,也生存著5種虎,

分別是東北虎、華南虎、新疆虎、孟加拉虎及印支虎

。這幾種虎體型不一,這就有得說道了,我國的這5種虎,在世界所有虎種裡面,都算比較大只的,唯有華南虎,體型稍小一點。

如果武松遇到的是華南虎,還好說,如果遇到的是大型東北虎,那麼他的處境就不妙了。

9個老虎亞種

武松最有可能遇到的是哪種虎呢?先來看看在我國的歷史生存狀態。曾經我國是世界上老虎最多的國家,不僅僅是種類上,數量上也位居第一。

大約在300萬年前,東亞地區生活著一種叫中華古猫的食肉類動物,在逐漸演化的過程中,

其中一支演化成了虎,所以中華古猫也被稱為現代虎的祖先

自現代虎出現不久之後,由於此時地球上已經先後5次物種大滅絕,而末次冰期之後,地球上幾乎已經沒有超大型的猛獸了,所以老虎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百獸之王,迅速在亞洲地區擴散。

百獸之王東北虎

20世紀以前,我國幾乎除了少數沙漠及平原地帶之外,大多數森林裏都生活著老虎。

新疆虎主要分佈在天山南北,即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及周邊輻射地區;

孟加拉虎及印支虎的主要棲息地並非在我國,所以僅存於西藏、四川、雲南等西南少數地區裏;

東北虎的主要棲息在東北部;

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是華南虎,其棲息範圍佔據了大半個中國。

我國老虎歷史分佈圖

據主流說法,武松打虎的事發地景陽岡,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恰恰位於華南虎與東北虎的分佈邊緣地帶,這也正是引起爭論的主要原因。

一說根據《水滸傳》裏的描述,白額吊睛虎體型巨大,那麼無疑就是東北虎了。

一說根據當時的老虎分佈圖來看,大概率是華南虎。

那麼究竟是哪種虎呢?我更傾向於認為是華南虎,首先文人墨客在描述的時候難免會使用誇張等常見的修辭手法。其次,從分佈範圍而言,出現在山東聊城的老虎,的確大概率是華南虎。

最後,從客觀情况出發,武松就算再力大無窮,但他歸根結底還是一個人類,那麼人類徒手能打死的老虎,多半也是體型較小的一類。

華南虎

武松打虎的科學指導理論: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看《水滸傳》裏對武松打虎的描述:"武松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將下來。""武松把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裏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抓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

大致意思就是武松把半截棍棒一扔,

直接抓住老虎腦袋上的皮毛就直接按下,老虎一下沒了力氣掙扎

,此時武松騰出右手便揮拳猛打。

華南虎

從對武松打虎的描述上看,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一個科學術語,叫"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這是一種由後天遭遇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最常見的就是發生在猫咪身上。

我們用手去捏住,或者用夾子夾住猫的後頸肉,會發現猫一下就變乖了,蜷縮著身體,一動也不動。

許多獸醫正是利用了猫的

"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現象,以此來使猫變得乖巧溫順,從而進行下一步治療。

用手一捏,猫就乖了

猫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源於猫媽媽小時候對它的一種特殊搬運管道,猫媽媽會用嘴叼住小猫咪的後頸肉,然後提起來移動。

而小猫咪此時為了自己的安全,會蜷縮著身體,儘量不動來配合猫媽媽,長此以往,漸漸形成了條件反射,所以一旦後頸肉被捏住,它馬上就會變得乖巧。

需要知道的是,

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會出現在所有採用這一管道搬運幼崽的動物身上

,其中就包括了老虎。而猴、猪等沒有採取這一管道搬運幼崽的動物,則無論你怎麼捏後頸肉都不管用。

猫媽移動小猫

瞭解了這一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現象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武松打虎,會發現武松簡直是科學小能手啊!

他棍棒打斷時候,一出手就抓住了老虎後脖子的皮毛(腦門的皮毛十分緊繃,大概率是抓不住的),這樣一來,老虎馬上就找到了小時候被虎媽媽叼住的熟悉感,可不就變得十分乖巧、軟弱無力、任憑處置嗎?

接著武松再用重拳擊打老虎的腦袋,從而將老虎擊殺。

虎媽移動小老虎

武松是幸運的,老虎有招使不出

武松是幸運的,因為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會隨時間的新增而减弱,跟個體也有極大的關係。意思就是說隨著老虎年齡的增大,這一現象可能會消失,而且不同的個體對這一反應的强弱也不同。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巴芬頓教授曾找來了31只不同年齡段的猫,做了一個實驗,他用夾子夾住了猫的後頸,

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猫都出現了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現象,而且年齡越小的猫,反應越明顯

所以說武松是幸運的,因為這只白額吊睛虎還保留著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

武松幸運的另一個方面則體現在老虎有招使不出上面,要知道就算是華南虎,體重也有100-170千克。

根據動物學家斯蒂芬羅發表在《生命科學》雜誌上的論文可知,

老虎的犬齒咬力商為127,即一隻186千克左右的老虎,其犬齒咬力就能達1525牛頓

這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一隻35千克的灰狼,其犬齒咬力只有593牛頓啊,可想而知,一旦武松被老虎咬住,輕則傷筋動骨,重則當場喪命。

另外,老虎可伸縮的爪子也極具殺傷力,一爪下去,能在樹幹上抓出幾道深深的痕迹來,這樣的力道也不是人類皮膚所能承受住的。而這一切招數,都因武松扼住了老虎的後頸戛然而止。

老師誠不欺我,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武松背靠强大科學理論支撐,出手即點老虎死穴,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勝利。

當然玩笑歸玩笑,

"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新增而减弱,甚至消失的

,老虎作為一種自然界的頂級捕食者,成年之後依然保留著這一反應的概率遠比猫要低得多,而且捏住後頸肉的力道也十分有講究,虎媽媽既要做到能將其叼起,而又要做到不弄疼小老虎,這是一個科技活。

(關注我,看科學又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