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動物志介紹了入侵紅火蟻和草地鋪道蟻的交戰情况,今天我們談談紅火蟻入侵北美後遭遇的另一個强大對手,新黑毛蟻。這種2到5毫米長的小螞蟻廣泛分佈於北美大陸,它們總是在開放區域築巢,尤其偏好草坪,憑著對草地的適應性,新黑毛蟻成為其生境內最常見的螞蟻之一。另一方面,入侵紅火蟻也很喜愛草地,並且兩者在佛羅里達州存在分佈重疊。和那些溫馴的螞蟻不同,新黑毛蟻敢於攻擊紅火蟻,雖然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滅,但戰鬥持續時間不短。此外,有迹象顯示,在新黑毛蟻極為豐富的區域,紅火蟻很難站穩腳跟。囙此,不妨先做個假設,新黑毛蟻似乎能够成為限制紅火蟻向北擴張的生物因素,當然,為驗證這一假設,學者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
紅火蟻工蟻,2-9毫米
新黑毛蟻採用什麼樣的管道和兇猛的紅火蟻戰鬥?戰鬥效果又如何?為了得到這些答案,螞蟻專家們做了一些試驗。他們首先把一個包含450只工蟻,一些卵幼和單只蟻后的新黑毛蟻群落放在裝有土壤的加侖罐中。這個群落被精心餵養,4天后它們建設了一些巢室,並且開始正常覓食。之後,用一根長20釐米直徑0.4釐米的玻璃管把它和紅火蟻的人工巢連接起來,該人工巢擁有5000只紅火蟻工蟻。連接兩個巢的玻璃管平時是關閉狀態,需要試驗時可以開啟。
上午10點10分,研究人員把兩個螞蟻群落之間的玻璃管開關打開,紅火蟻和新黑毛蟻的工蟻立刻就進入了筦道。由於新黑毛蟻移動速度更快,當它們接觸到紅火蟻時,差不多是處於筦道另一端的位置。當雙方沖在最前面的兩隻工蟻面對面後,它們用觸角互相接觸了一到兩秒,新黑毛蟻立即轉身離開,用觸角觸碰它身後的那只同類,接著又碰了碰同一隻工蟻的腿節和脛節。而那只紅火蟻工蟻則留在原地,也用觸角和身旁的同類們進行了交流,不到一分鐘時間,整個紅火蟻群落,除了蟻后身邊的工蟻,全都陷入了一種焦躁不安的氛圍。第一隻新黑毛蟻工蟻在和同伴交流過後,返身去和紅火蟻開戰。
新黑毛蟻工蟻,2-5毫米
在這個階段的戰鬥中,紅火蟻很少被觀察到蜇刺或抓住對手,而是降低頭部、抬高腹部和螯針,並擺動它的腹部,很快就從螯針分泌出一小滴毒液,這些毒液若是接觸到新黑毛蟻就會造成損傷。而新黑毛蟻工蟻迅速抓住了紅火蟻的觸角,把觸角柄節鎖在顎部與唇基之間,在扯動其觸角的過程中,稍稍放鬆後又猛然發力,這樣紅火蟻的觸角就滑過新黑毛蟻大顎與唇基的間隙,最終被咬住了其觸角鞭節。而被咬住觸角的紅火蟻沒有挪動,只是緩慢地上下搖晃另一隻觸角。之後新黑毛蟻鬆開了紅火蟻的觸角,並蜷曲身體,從腹部末端噴出毒液,直接噴到紅火蟻的正面——觸角窩,唇基和嘴部。新黑毛蟻一擊得手,也不戀戰,再次觸碰了下對方的觸角後,立刻離開。紅火蟻顯然受傷不輕,它選擇撤退,在行進中它的腿部姿態很不正常,原本高高抬起的腹部也放下了,而它的觸角則有些捲曲,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活動。這些被噴毒的紅火蟻變得跛行,但新黑毛蟻不打算就此放過對手,它們乘勝追擊,反復向紅火蟻噴射有毒分泌物。在遭受這類二次攻擊後,紅火蟻往往在20分鐘後死亡。
紅火蟻的毒液同樣非常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新黑毛蟻工蟻接觸到了紅火蟻螯針分泌出的毒液。學者發現,新黑毛蟻接下來的舉動十分引人注意。觸碰到毒液後,只見它們立刻開始快速移動,反復用前腿梳理自己的觸角,同時用後腿搓揉腹部。3到4分鐘後新黑毛蟻停止了這些舉動,並再次投入到攻擊紅火蟻的行動中去。看起來,新黑毛蟻的分泌物也許能起到治療紅火蟻毒傷的作用。然而,分泌物不是萬能的,如果新黑毛蟻接觸紅火蟻毒液3到4次,它就再也無法行走,只能蜷縮起來躺在地上,停止一切活動,7分鐘後就死了。10分鐘後,雙方交戰的區域幾乎看不到健康完好的螞蟻了,只剩下一些跛脚和垂死的螞蟻。新黑毛蟻們踏著那些死傷的螞蟻通過這片
新黑毛蟻工蟻
勝利的天平漸漸向紅火蟻傾斜,24小時後,紅火蟻把路障推到新黑毛蟻所在的那一端,現在,它們佔領了大部分連接管,留給新黑毛蟻的區域已經不多。見己方顯露敗勢,新黑毛蟻群落當機立斷,把所有的卵幼和蟻后轉移到蟻巢深處。7小時後,戰況愈發不利,新黑毛蟻開始在連接管的入口處堆積泥土和小碎木,旨在製造防禦紅火蟻的屏障。過了4小時,紅火蟻翻過這個屏障,徑直撲向新黑毛蟻的蟻丘,襲擊了蟻巢的主要入口和3個小入口。蟻巢通道內的新黑毛蟻工蟻們抓緊時間把蟻后、有翅雌蟻和雄蟻移動到蟻巢更深處,成堆的蛹也被帶入深處的巢室,並由工蟻負責守衛。在地面上,一些新黑毛蟻還在頑強抵抗,但紅火蟻毫不留情地殺光了它們,接著攻入了蟻巢的通道。紅火蟻在寬敞的隧道內快速的遊走,守在內部的新黑毛蟻工蟻沒有喪失鬥志,它們勇敢地向紅火蟻噴灑毒液。後續的紅火蟻一邊把初次受傷的同伴移出蟻巢,一邊繼續展開攻勢。越來越多的新黑毛蟻被蜇到,這些受傷的工蟻不得不往蟻巢深處撤退。同一時間,紅火蟻開始挖掘屬於它們自己的通道,此時它們極具攻擊性,襲擊它們所發現的每一隻新黑毛蟻。
6小時後,紅火蟻到達受保護的巢室並襲擊了守衛,每個守衛都被數只紅火蟻圍攻,最終無一例外的被驅趕和殺害。死去的新黑毛蟻先是被推到一邊,之後再由其它紅火蟻搬到垃圾場。這樣,紅火蟻就攻入了蟻巢最深處的巢室,負責哺育的工蟻面對外敵來犯,沒有表現出任何攻擊性或是改變其行為,而蟻后只能無奈地張了張大顎,至於有翅的雌蟻和雄蟻,僅僅稍作抵抗就即刻被殺。新黑毛蟻的繭被切開,蛹則被帶回紅火蟻自己的巢。新黑毛蟻蟻后被紅火蟻蜇了幾次,但沒有明顯的效果,它最終被斬首,腹部被紅火蟻帶回蟻巢充當食物,第二天蟻后的角質層被丟棄了,顯然,其內部已被紅火蟻掏空。以蟻后的死亡為標誌,意味著紅火蟻徹底摧毀了這個新黑毛蟻群落,距離連接兩個群落的通道被開啟48小時後,紅火蟻利用自己建造的隧道,開始把蟻巢裏的有翅蟻后轉移到新黑毛蟻的蟻巢。
新黑毛蟻蟻后
由於野外兩者的群落大小不成比例,學者們需要探究,在面對不同大小的紅火蟻群落時,新黑毛蟻的防禦能力分別如何呢?為此,就需要另一些試驗告訴我們答案。首先,準備兩個培養皿,由一根長5釐米直徑0.4釐米的玻璃管連接,玻璃管的通道可由折疊內部的橡膠管實現關閉。接著將特定數量的新黑毛蟻放入其中一個培養皿,另一邊則放入50或100只紅火蟻。通道保持暢通長達24小時,時間一到就關閉通道開始清點雙方的死亡數。試驗結果顯示,新黑毛蟻與紅火蟻的死亡總數對比為143:345,損失交換比為1:2.41,即每當一隻新黑毛蟻被殺,紅火蟻要付出超過2只死亡的代價。
新黑毛蟻蟻丘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野外衝突是怎樣的。研究者把適應了實驗室的紅火蟻和新黑毛蟻群落帶到野外,並分別與對方的群落連接,結果發現事件的發展與實驗室非常相似。然而,在野外,除非新黑毛蟻的群落非常大,否則,相比實驗室,它將會在短得多的時間內被紅火蟻摧毀。過去有研究指出,野外的紅火蟻群落常常超過6萬工蟻,而新黑毛蟻的群落只有幾千工蟻,這樣一看,新黑毛蟻似乎毫無抵禦紅火蟻的可能。其實,也不盡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不應被忽視,那就是新黑毛蟻的群落常常密集分佈在有限的區域。研究人員把紅火蟻群落放置在這種高密度區域,發現新黑毛蟻和紅火蟻很快發生了衝突,後者總是在48小時內撤出該地區,到遠離新黑毛蟻的地方築巢。
新黑毛蟻工蟻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雙方的戰鬥管道。新黑毛蟻的殺手鐧是噴酸,這種攻擊雖不至於令紅火蟻立即斃命,但絕對是行之有效的攻擊手段,在二次攻擊後,紅火蟻很難倖存。多數情况下,在向對手噴酸前,新黑毛蟻往往會以顎和唇基的間隙抓住紅火蟻的觸角,在這個區域,新黑毛蟻存在一個腺體,其分泌物可能具備警報和防禦的功能。在這裡,新黑毛蟻通過抓握對手的觸角,在上面塗抹分泌物,也許能够干擾紅火蟻利用觸角傳遞資訊的能力。紅火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