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會說,小孩子摔倒了不用扶,讓他自己爬起來,這樣能鍛煉他的自立能力,還有人說,孩子誰帶的時間長,就和誰親近,甚至孩子哭鬧了也不用去管,這樣能讓孩子變得堅強,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曾經有種育兒理論是孩子生下來就抱走,遠離母親,這樣能讓孩子更堅強也更聰明,後來
這個理論被一群恒河猴推翻了,不然我們很可能現在都還在奉行這樣育兒理論,生下來就與母親隔離。
恒河猴是最普通的猴子,也是最不普通的猴子
恒河猴又被稱為普通獼猴,是猴科動物中最為有名的一種,廣泛的分佈於我國的西南、華南和華北地區,國外在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和越南等地都有。我們常見的在街上溜猴賣藝的,就是養的恒河猴,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猴子,由於
和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4%,是在各種實驗中出現頻率很高的實驗品種,甚至還去過太空。
有些心理學家在研究人的心理問題時,基本不會越過人道主義用人做實驗,恒河猴就成了首選實驗品,威斯康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哈裏·哈洛,就是
通過恒河猴,讓全世界窺見母愛的本質
。
偶然的發現,引起了哈洛極大的興趣。
哈洛在最開始以恒河猴為研究對象,是想開展靈長類動物的智商發展主題的研究,並能確定恒河猴的智力範圍。當時有個理論,出生後就獨立生活的猴子,比自然條件下母猴養育的同類更加的強壯聰明,為了證明這個觀點的真偽性,
哈洛必須將剛出生的幼猴和母猴分離
。
然而
被隔離的幼猴行為出現巨大的反差
,大部分幼猴表現出極度的害怕,有的目光呆滯,甚至有的猴子變得非常具有攻擊性,當撤掉籠子時,幼猴表現出不知所措,但是,一名實驗助手為了讓幼猴舒服一些,給每個猴舍鋪上了一塊毛巾,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幼猴們异常的舉動消失了,
無一例外特別喜歡那塊毛巾,不是抱著就是裹著,如果將毛巾奪走,幼猴們立刻大發脾氣
,無論幹什麼事,都必須抱著毛巾。幼猴們對毛巾的意外喜愛依賴引起了哈洛的注意,本著職業敏銳的嗅覺,他决定一探究竟。
哈洛因為幼猴的行為對當時美國的育兒"真理"產生了質疑
在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期間,當時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發明的兩大育兒理論在美國極為流行,其一是
嬰兒只會對食物產生依戀
,只要給予嬰兒充足的食物,母親是可有可無的,而過度的親情,只會讓被溺愛的孩子成年後喪失獨立自强的精神,其二是
越早將嬰兒和產婦剝離,越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會。
就在這冷酷無情、排斥情感的育兒理論大行其道的時期,哈洛决定深究幼猴行為背後的那股力量。
"鐵絲網媽媽"與"布料媽媽"的巧妙對比試驗
哈洛給幼猴準備了兩個假媽媽,
一個是用鐵絲網製成的母猴模型,上面帶有奶瓶,可以隨時給幼猴提供奶水,但是冰冷的鐵絲網並不能讓幼猴擁抱接觸,另一個用柔軟類似毛巾的布料製成的母猴模型,除了可以擁抱,並不能提供食物。
根據當時"物質理論"角度來看,幼猴肯定依偎在"鋼絲網媽媽"身邊,因為有奶水吃,但是實驗結果大大相反,
幼猴們緊緊地抱著"布料媽媽"
,除非饑餓難耐,去"鐵絲網媽媽"那裡喝幾口奶,然後迅速跑回來繼續抱著"布料媽媽"。
巨大聲響的泰迪熊玩具和"機關布料媽媽"的加入,結果讓人揪心。
為了控制變數,哈洛加入了能發出巨大聲響的泰迪熊玩具,來實驗幼猴在聽到巨大聲響後,恐懼心理會讓它們如何選擇。在幼猴在籠子裏玩玩具嬉戲的時候,
泰迪熊玩具突然發出巨大聲響,受到驚嚇的幼猴無一例外全部跑到"布料媽媽"那裡
,
緊緊的抱著"布料媽媽"
,沒有一個幼猴跑去"鐵絲網媽媽"那裡。幼猴,從"布料媽媽"那裡得到了安全感。
哈洛的實驗迎來的最"無情"的階段,他將"布料媽媽"內加入了機關,
每當幼猴擁抱"布料媽媽"時,"布料媽媽"懷裡的機關就會射出釘子,或噴出冰冷的水柱
。但實驗結果更令人震驚,幼猴們擁抱"布料媽媽"時,
被突然射出的釘子紮的哇哇大叫,被水柱澆的全身濕透,幼猴們依然會選擇繼續擁抱,即便是遍體鱗傷,依然一定要和"布料媽媽"在一起
。
實驗報告震驚了世界。
哈洛記錄了幼猴們在"布料媽媽"身上花費的時間,告訴世人
真正的愛並不是源自物質滿足,而是與母親的接觸
,奶水並不能替代這種接觸;幼猴們在突然地巨大聲響後,第一時間也是奔向"布料媽媽",並沒有華生育兒理論裏說的,會變得勇敢獨立,反而
在"布料媽媽"身上尋找到了安全感
;在幼猴們對"機關布料媽媽"的表現上,更是向人們說明
一旦孩子對媽媽產生了依賴感,即便是這個媽媽會傷害自己,也不會離開。
哈洛的實驗報告將當時主流的育兒理論擊得粉碎,同時也
教育了世界所有的母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該以怎樣的管道去和孩子相處。
當然,哈洛的這批揭示母愛真理的恒河猴們結局非常的淒慘,
絕大多數表現出孤立、極度反群,甚至極度具有攻擊性
,少數猴子出現自閉、自殘的行為,那些被"機關布料媽媽"傷害後的猴子情况更加糟糕,攻擊行為更加粗暴、頻繁,或者對自己下手更狠,
這些成年後的恒河猴,無一例外,對撫養後代喪失興趣,甚至無法生育。
結語
(在寫文時,不禁想到了自己孩子,這些想法完全是臨時加上的,原計畫並沒有這一段)
由於工作原因孩子媽一天沒有太多時間陪著孩子,一天到晚接觸最多的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按照我們常人的思維,嬰兒和誰接觸的多,就和誰親近,但是並沒有,孩子媽回家後,孩子表現的是最興奮的,激動的恨不得立刻讓媽媽抱,孩子媽有時因為洗個手晚抱了一會,孩子就像受到冷落了一般,開始哭鬧,只要投入孩子媽的懷抱,興奮的像條小鯉魚,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還要呼喊。
我覺得不光是我們這個小家庭,大部分家庭由於工作原因沒有時間陪陪孩子,擔心孩子以後不會和爸媽親,但是孩子的表現真的讓家長的擔心變得沒有必要,孩子對母親的愛,真的不會因為沒有及時的陪伴,沒有好好喂飯而减少,反而陪的越久,愛的越深。
回家記得多抱抱孩子,就算犯錯了也不要打孩子,因為孩子眼裡最重要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