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入侵"這個詞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已經並不陌生了。伴隨著全球化的脚步,包括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在內的入侵通路,已經讓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由於被入侵國適宜的生長環境,加上可能沒有天敵的束縛,很多物種開始氾濫,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災難。
關於物種入侵,不只是外國物種入侵我國才算,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一些區域性分佈的物種在新的環境中成功存活下去也被劃分到物種入侵的範疇。當然,除了人為因素,一些自然現象也會推動物種入侵的脚步。比如風力,昆蟲,鳥類都會將一些植物的種子帶到新的地方。
物種入侵的影響自然不必多說,過多的繁殖不僅會影響到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甚至會給另一些物種帶來滅頂之災。當初,水葫蘆作為我國第一批生物入侵的物種,在各大江河湖海氾濫。瘋狂的繁殖一度造成水中營養物質缺乏,大批魚類缺氧死亡。
我國生態環境部在近期發表了《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况公報》,其中就指出已經有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被發現,較10年前新增了3成以上。通過對67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發現,已經有215種外來生物潜伏其中。
既然物種入侵如此嚴重,那有沒有入侵失敗的物種案例呢?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一般外來物種能够適應新的環境,並不會對當地環境構成灾害的我們稱其"歸化物種"。只有那些構成危害的才能叫做"入侵物種"。囙此並不存在入侵失敗,只能算得上防治成功的案例。
防治成功也就算得上入侵失敗了,我們就簡單的舉幾個例子。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沒想到有朝一日也能在物種防治中排上用場。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羅非魚、牛蛙和小龍蝦了。
羅非魚又稱非洲鯽魚,是一種中小型熱帶魚,由於其頑強的生命力成為中國引進最成功的外來物種之一,多年的養殖已經讓中國穩居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及出口國。一般情况下,只需6個月,羅非魚就能成熟開始繁殖後代。
每100克體重的雌魚,每次能產大約100顆卵。一條成年雌魚大概能產1000到1500顆卵。這種旺盛的繁殖速度讓羅非魚成為了我國最具入侵的物種之一。尤其是在南方水域中,羅非魚一直是絕對的優勢物種,占比很高。
不過,隨著羅非魚走上餐桌,雖然國內的消費相對差些,但大量的出口給我國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儘管這種物種由我們主動引進,但氾濫的速度確實令我們措手不及。不過,最終結果還是讓羅非魚走出了入侵物種的行列。
另一個不得不說一下牛蛙。牛蛙自然地理分佈在北美東部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地,因其叫聲洪亮如牛而得名。作為整個北美洲最大的蛙類,牛蛙平均體長20公分。兇猛的性格讓它除了昆蟲之外,甚至還捕食魚蝦、蛇、蜥蜴、蠑螈、其他蛙類。
這讓非產地地區的其他本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正因如此,牛蛙被世界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100種最具危害的入侵物種裏。20世紀60年代被正式引入我國,牛蛙的種群逃逸到野外,馬上變成了威脅本土物種的殺手,在雲南、廣西、四川等地這種情況尤為顯著。
最終的情况顯而易見,它還是沒能逃過中國吃貨的千奇百怪的想法,不僅沒有威脅到我國的生態,還成就了餐桌的一道美味。
還有一個來自美洲的入侵失敗物種,小龍蝦。據說,這種物種已經快要被吃到絕跡,現時主要生活的場所可能只剩下養殖場了。1981年日本從美國引入小龍蝦,再到1929年被引入我國,原本為了改善國民飲食水准,卻沒想到在我國卻氾濫成災。
沒有天敵的環境讓小龍蝦大量繁殖,侵佔了眾多水族的領地。更嚴重的是,小龍蝦酷愛在堤壩打洞,甚至引起洪灾。然而,自被端上餐桌後,小龍蝦的悲慘命運就開始上演,甚至被稱為最沒尊嚴的入侵物種。
當然,雖然中國吃貨已經成為一種調侃,但我們也要看到並非吃能够解决所有物種入侵的問題。那些植物已經一些有寄生蟲的動物甚至病毒,我們還是無可奈何。能够被端上餐桌的畢竟屬於少數。對於入侵物種,你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