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你是不是搞錯了,我每年都體檢、一點問題都沒有,怎麼會突然得了癌症呢?
這是在門診工作的醫生,經常聽到來自於癌症患者的疑問!
在很多人的嚴重,只要每天都進行普通體檢,就不會突然得癌。但事實上,普通體檢和防癌篩查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普通體檢是全身性體格檢查,它針對的疾病主要是常見慢性病,比如肝腎疾病、三高疾病、心腦血管病等,而想要發現早期癌變,幾乎沒有可能!
要知道,早期內臟器官癌變,並沒有對身體造成實質性的破壞,它們僅僅只是在某一處角落開始增殖、癌細胞逐漸分裂,此時可能就是一處黏膜的顏色改變、糜爛,又或者是小結節以及輕微隆起,如果想要通過普通的血尿常規、彩超等發現癌變,難度相當之大!
所以,在臨床看來,真正有效篩查癌症的管道,其實就是防癌篩查。這並不是特指某一種檢查項目,而是指針對身體某一處的癌症檢查。
就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肺癌、大腸癌、胃癌以及肝癌,就是我國最為高發的四大惡性腫瘤,而這四者所需的篩查管道也不相同:
1、肺癌
在2020年,我國新發的肺癌患者突破了80萬以上,這其中有超過2/3都是在肺癌中晚期才確診的。肺癌早期症狀十分不典型,有近1/3的患者在早期根本就沒有任何表現。
而部分患者出現症狀,也與普通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十分相似,極容易混淆在一起。所以,臨床建議有肺癌家族史、常年吸烟與抽二手煙、生活在環境污染區域、工作性質需要接觸有害物質等人群,需要定期進行肺癌篩查。而現時臨床最有效篩查肺癌的管道就是ct,特別是低劑量螺旋CT的準確性更高。
2、大腸癌
2020年一年的時間內,我國新確診的大腸癌患者超過了50萬以上,它已經成為了我國最為高發的內臟器官癌變,其高危人群包括了有腸癌和腺瘤家族史、45歲以上人群、有息肉史、常年患慢性腸道疾病等人群。
對這類人群而言,應定期進行腸癌篩查,而篩查腸癌的管道包括了腸鏡檢查、肛門指檢、糞便常規檢查等多個方面;
3、胃癌
胃癌是我國第二大類惡性消化道癌腫,由於胃部和腸道相同,都屬於空腔器官,所以想要篩查胃部癌變,最佳的管道就是進行內窺鏡檢查,也就是臨床所說的"胃鏡"。
就現時掌握的資料來看,常年患慢性胃病(胃潰瘍、息肉、萎縮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45歲以上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等人群,都是胃癌的高危者,需定期進行胃鏡篩查;
4、肝癌
肝癌的病發率次於前三者,但它的死亡率卻僅次於肺癌,排在第二的位置。和其他癌症類型比起來,肝癌的早期症狀更不典型,大部分患者都是進入晚期後,才逐漸出現了症狀,所以肝癌的防癌篩查有重要意義。
臨床認為有肝癌家族史、常年患有慢性肝病、年齡在50歲以上、生活在潮濕地區的人,都應當定期進行肝癌篩查。而臨床篩查肝癌的管道,主要有彩超、針對性ct、腫瘤標誌物、穿刺活檢等。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無論是ct、腸胃鏡或彩超等檢查手段,篩查出异常占位後,都不能直接斷定就是癌變,真正有絕對診斷意義的管道,就是對占位組織進行病理活檢,這才能明確腫物的性質、病理類型以及分期,並根據這一結果展開一系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