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吳茱萸屬於溫裏藥,是治療肝氣寒滯諸痛的要藥。 其味道苦中帶辛,性熱、有小毒。 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臨床上用於治療寒凝疼痛、胃寒嘔吐、虛寒泄瀉等證。 span>
< span>《淮南·萬畢術》記載:井旁宜種茱萸,葉落於井中,人飲井水則可無瘟疫。 《五行志》則說:房屋東面種白楊、茱萸,可延年除害。 這樣就引出一個民俗故事了。 span>
頭插吳茱萸的"習俗" span>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20104/06ec24f15fbe4001a561b3bddda497a6.jpeg "/>
< span>據《續齊諧記》記: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將有災禍,必須離家,還要製作絳囊裝上茱萸,系在家人的臂上,再登上高處,飲菊花酒,這樣就可以消灾除禍了。 桓景遵照費長房所說,帶領全家人登山,果然家裡的牲畜全暴斃,代為受禍。 九月九日重陽登高,飲菊花酒,頭插茱萸的習俗或就源於此處。 span>
< span>又據《風土記》記載,一般認為九月九日是上九,茱萸到此季節即成熟,色紅,摘取放屋中,插在頭上,可祛寒邪、禦寒冬。 span>
吳茱萸的來源和作用 span>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104/78e61780ef68420fb88162f4f1c40d5f.jpeg "/>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 span>
< span>產地:主產貴州、廣西、湖南、雲南、陝西、浙江、四川等地。 span>
< span>性味:辛,苦,熱,小毒; 歸肝、胃、脾、大腸、腎經。 span>
< span>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span>
< span>用法用量:煎服,1.5-4.5g。 外用適量。 span>
< span>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陰虛有熱者忌服。 span>
吳茱萸的服用 span>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0104/8485fcfd525749ae8f2377358122a05b.jpeg "/>
《本草綱目》:"開鬱化滯。治吞酸,蹶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span>
囙此,吳茱萸可以治療:
< span>1、寒凝疼痛。< span>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 span>
< span>2、胃寒嘔吐。 span>
< span>3、虛寒泄瀉。< span>為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 span>
來源:" 胡 世雲主任"公眾號
執行編輯:曾夢芸
稽核校對:莊映格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