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全景式文宣黨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展示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先進事蹟,彰顯"人民至上"信仰力量的薪火相傳。
《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
河南大學怒吼歌咏隊的全體成員(前排左五為馬可)
1937年9月初,在河南大學上學的馬可帶著由他發起成立的"怒吼歌咏隊"演出歸來,剛進校門就聽說他敬慕已久的作曲家冼星海來到了學校,於是迅速加入他們的巡演隊伍。隨後,開封古城裏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街頭巷尾,廣場學校,到處群情激昂,呼聲震天。
1937年,馬可在河南大學組織的"怒吼歌咏隊"在街頭文宣
1935年冼星海創作《救國軍歌》:槍口對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們是鐵的隊伍,我們是鐵的心,維護中華民族,永做自由人!
1935年9月,17歲的馬可考入河南大學化學系,他喜歡化學,也熱愛音樂,但每天想得更多的還是應該如何抗日救亡。
馬可的女兒馬海星:拯救老百姓,拯救祖國,他從小是有這樣的一個志向。他算是在音樂上有些特長,又會拉二胡什麼的,就在學校組織了一個"怒吼歌咏隊"。
馬可筆記:在這大時代裏,不怨天,不求人……是漢子,就該自己創造自己!
此時,日軍已經佔領安陽,豫東、豫北多個縣市相繼淪陷,逃難的人群不斷湧入古城開封。馬可再也無法說服自己,俯身於風雨飄搖的書桌。
馬海星: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跟著學校南遷,繼續學業;另外一個就是不再學習了,全身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他當時選擇的是這條路。
馬可創作手稿
1937年12月,馬可和其他進步同學一起組成"河南抗敵後援總會巡迴話劇第三隊",走出校園,去前線文宣抗戰。在黃河岸邊顛沛流離的車轍路上,在豫西南大大小小的村莊,總是能見到馬可和他們文宣隊的身影。兩年後,馬可輾轉來到延安,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魯藝音樂系。
馬可給魯藝音樂系營員講課(1942年)
歌曲《南泥灣》: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民族歌劇《白毛女》首演時的樂團合影
在魯藝,馬可開始學習瞭解各種各樣的民間音樂,並深入田間地頭,向廣大的勞苦福斯取經。隨後,馬可創作出《南泥灣》《夫妻識字》《白毛女》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革命的歌聲從延安一路傳播,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馬可與家人合影照
作曲家喬佩娟:如果我們的作曲家們都像馬可衕誌這樣,寫出老百姓一聽就高興、一聽就感動、一聽就激動、一聽就振奮的曲子,那才叫了不起的人民音樂家,而馬可就是這樣的音樂家。
著名音樂家馬可(1918—1976)
1976年7月,一生創作出無數鼓舞人心歌曲的音樂家馬可因病去世。病重時,他給五個子女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我對你們的希望,已經通過我們一生的道路表達出來了。"
來源:央視新聞、共產黨員網
執行編輯:何明坤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