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閏月教授
中醫藥治療風濕免疫疾病歷史悠久:
從《金匱要略》之關節病良方——桂枝芍藥知母湯,到《備急千金要方》之治痹經典方——獨活寄生湯,再到今現代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西醫的發展成果反復推敲而來的驗方。
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確切的療效,以及被證實的更少的不良反應,但作用機制仍未完全明確。
一方面,我們需要來自高品質臨床研究的有力證據;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研究來證明中醫藥有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複雜機制。
(圖源:攝圖網)
黃閏月教授基於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對藥物的深刻理解,創造性地提出了中藥類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的概念,針對中藥方劑的生物内容、作用機制、配伍特點等,綜合多學科知識,開創了中藥複方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新模式。
為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黃閏月教授於2014年在藥學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開創《傳統醫學與風濕病學》專欄,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中醫藥抗風濕免疫疾病研究投稿。
該專欄由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Per-Johan Jakobsson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何小娟研究員和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研究團隊黃閏月教授聯合主審,現時本專欄共獲得27305次關注,8036次下載,已接收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等組織來稿13篇,收錄的文章主要涵蓋中藥藥理學、中藥抗炎免疫基礎研究、中藥複方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等多個中醫藥免疫調節研究方向。
近日,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JCRQ1,IF:5.810)發表《中醫藥在治療風濕免疫疾病中的改善病情作用》[1]對該專欄所刊發文章進行總結,為學科發展提供臨床及基礎證據。
這篇文章討論了從細胞分子層面到動物實驗的研究,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的抗風濕作用,以及中醫藥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預防骨破壞及骨保護方面的優勢與潜力。
風濕免疫研究團隊長期從事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藥防治研究,基於類風濕關節炎"腎虛血瘀"的基本病機,以腎虛為本,血瘀為標,結合國醫大師朱良春、李濟仁學術思想,名老中醫陳紀藩教授的治痹理念,通過"化瘀、强腎、通痹"的治療原則,先後開展了一系列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前期我科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結果也初步證實了中藥複方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不僅在改善症狀、體征方面更有優勢,同時還表現出潜在的抑制骨破壞進展的作用[2]。
現時中醫藥防治風濕病的機理研究仍在不斷發展,當下的研究結果只是冰山一角,中醫藥未知的機制和非特异性功效在風濕病治療中具有不可預估的潜力;囙此,我們應積極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將中醫與西醫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期改善風濕病患者生活質量,提高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 Yang Z,Tang X,Liang H,et al. Editorial: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Rheumatology[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21,12:1582.
[2] Wu J,Chen X,Lv Y,et al. Chinese Herbal Formula Huayu-Qiangshen-Tongbi Decoction Compared With Leflunomide in Combination With Methotrexate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An Open-Label,Randomized,Controlled,Pilot Study[J ]. Front Med(Lausanne),2020,7:484.
專家介紹
黃閏月
中西結合臨床醫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研究團隊負責人,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委會副主委,廣東省社區衛生學會風濕康復分會副主委,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秘書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分會青年副主委,珠江科技新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博士,國家公派荷蘭訪問學者,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特支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中醫院拔尖人才,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學術傳承人,首届廣州市科普名師,樹蘭醫學青年獎被提名獎,廣東省衛計委青年崗位能手,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等風濕免疫病。
專家出診時間如下:
科研門診:週二下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週四下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
執行編輯:朱海媚
稽核校對:何明坤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