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台大集位于天津市宁河区桥北街道,拥有约350年的历史,是天津规模最大的农村大集,农历逢三、逢八开集,是华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如今,芦台大集在承载着城乡居民“菜篮子”、“米袋子”基本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宁河区农文商旅一体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腊八粥,暖冬寒,团团圆圆来过年。”今年芦台大集打造了直径2.25米的“宁河第一锅”,万人共品腊八粥、宁河非遗美食肉焖米饭,烘托出大集暖意融融、情意浓浓的气氛。
宁河地方特色美食增香加色添“年味”,诱人的马二烧鸡、热气腾腾的烤岳龙红瑶甘薯、红彤彤的板桥西红柿等,让游客们在美食摊位前流连忘返。这是一场地方特色文化的盛宴。捏面人、糖画、年画拓印等互动体验区人潮涌动;飞镲、空竹、民间花会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网红打卡点前,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放眼神州大地,许多地方都有历史悠久的农村大集。春节前后,这些大集更是人潮熙攘,地方特色美食刺激味蕾,米面肉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等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商户销售火爆、收入增加,游客逛得开心、买得畅快。浓郁的烟火气、乡土味、文化味,烘托出十足的年味,吸引八方来客。随着“中国游”更加火热,一些外国游客也身入其间,逛得尽兴。
为了突出“文化味”,宁河区积极探索非遗市场化发展路径,创新打造“非遗+文创”“非遗+文旅”“非遗+农产品”等模式,将非遗搬到大集现场,对外进行整体展示,充分彰显了宁河非遗的丰富性。
许多地方的大集代代相传,赶集成为人们的习惯。农村大集除了满足生活需求,还承载着亲朋聚会、分享快乐、提振精神等文化功能。它既是乡村的经济活动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在这里,产自田间地头的丰收成果,能工巧匠制作的实用器具,地方民俗和非遗代表性项目等民间文化活动,集中呈现、缤纷多彩;来回涌动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吆喝、熟人相遇的攀谈,让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相比网络购物,农村大集充满热腾腾的烟火气。相比城市商超,农村大集多了彰显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大集上货品多样、物美价廉、可触可见,能够抓住百姓的心,给人以归属感和幸福感。
经济发展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火爆的农村大集,开辟了消费新场景,提供了消费新体验,拉近了本土文化、乡土特产与消费者的距离。赶大集受追捧的背后,是人们渴望找回的烟火气,是埋藏在记忆里的乡土情。
芦台大集利用35亩商业地块,年货商品展销、互动体验、特色小吃、当地特色商品及非遗展示等各有分区、井井有条,多个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网红点位吸引游客拍照。辽宁沈阳浑南区的祝家大集,将粮仓遗址改造成文化创意区和粮仓文化打卡区,80米巨幅乡村生活图景和簸箕画作、农作物雕塑等乡村场景引人驻足。北京通州区的张家湾大集,引入本区百年老店产品、农业农村局推荐的知名企业产品,还开展抽盲盒促销活动,增添逛集乐趣。
直播带货在许多大集中屡见不鲜。“网红达人”和商户线上、线下两头忙,成为大集一景,也是新的“流量密码”。开辟新场景、运营精细化,增加体验感、提高新鲜度,农村大集更加暖意融融、人气旺盛。为让更多人感受农村大集的气氛,不少网红达人积极参与“网上赶大集”活动,采用直播带货和现场体验的方式,帮助农户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知晓率。当
农村大集传承发展,变化的,是品类增多、项目翻新、规模扩大、业态提升;不变的,是它始终彰显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到农村大集蕴含的商机、焕发的活力、承载的文化,许多地方将大集活动项目化运作,农文商旅有机联动,打造“文旅+”品牌,为那些历史久、有特色、口碑好的农村大集赋能。
做好赓续传承,与时俱进创新,在活跃城乡消费市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用力挖潜,农村大集定能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一方水土亮眼的文化名片、近悦远来的文旅新景。
近年来,宁河区将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文化体验等农文旅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大力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因此,充分挖掘利用芦台大集独特的文化资源,提升大集文化品牌形象,对于推动宁河区农文商旅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