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盛着三千年周礼;一勺汤,浇出八百里秦川。它从《诗经》里的“饁彼南亩”走来,从周公庙的晨钟暮鼓里飘香,从乡村的炊烟里走向世界——它,就是陕西臊子面,一碗被时间发酵、被历史回味的“神来之食”。
手工擀制的面条,细若游丝却根根弹韧,薄可透光却久煮不烂,入口“滑过锦缎,咬断丝弦”。浇头更是讲究:五花肉“揽”成臊子,红油浮面,酸香冲鼻,五色配菜——红萝卜的艳、黄花菜的亮、黑木耳的润、豆腐丁的白、韭菜蒜苗的翠——在勺尖起舞。一碗端上,汤宽面少,“一口香”先声夺人,再一口,酸辣鲜香层层绽放,像秦腔的高腔,霎时点燃味蕾。
臊子面是关中的“仪式”。大年初一,第一缕阳光和第一碗臊子面同时抵达家门;婚丧嫁娶,两头席面,早饭必是臊子面——吃了“长寿面”,新人白头;喝了“团圆汤”,游子归家。最动情的是“献饭”:先盛一碗汤,门前轻洒,告慰祖先与土地,再回桌举箸,热气里升腾的是敬天法祖的周礼遗风。
“面是骨,汤是魂”。和面加盐,饧面加碱,擀到“薄能看报,细能穿针”;臊子要“干揽”,文火一小时,肉丁油亮,冬天存罐,随吃随取。游子离家,行李箱最沉的是一罐母亲熬的臊子;远客入陕,第一口惊艳,最后一口落泪——原来乡愁也可以预制,只要一碗滚汤,就能瞬间回到关中平原的麦浪里。
有周礼的庄严,有秦腔的高亢,有麦浪的金黄,更有陕西人滚烫的待客之心。陕西臊子面,是独属于秦人的滋味,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