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快餐:一碗饭里的江湖气
“师傅,你们平时吃饭都去哪里?”
重庆素有“美食之都”之称,但当你厌倦了种草-排队-拍照打卡的流水线出游、徘徊于街头巷尾不知道该吃什么时,不妨招手拦下一辆“黄色法拉利”,对着探出头的“拓儿车”(出租车)司机问上这么一句。
司机师傅不需要作太多思考,只等你关上车门,这抹亮眼的黄色便开始驰骋,一溜烟的工夫便甩开了市中心装潢精美的高档餐厅。你凝神细看,一家灰扑扑的小店安静地待在最寻常的街道,却并不似看上去那样不起眼。它裹着满身掸不开的红油香气,即使在上午十点半这样并不正统的饭点,也已经开始迎来送往。
这是经过“山城移动美食家”认证的自助餐界无冕之王——的士快餐。只需要十六、七块钱,保管你敞开肚皮大快朵颐直到扶墙而出!
的士快餐店的门面往往简朴而随意,一块红底黄字的“的士快餐”招牌看似低调,使用痕迹明显的木桌子和红色塑料凳却暗示着生意的火爆,而这还只是初窥它的受欢迎程度。踏入店内,花椒泡椒干海椒的香气毫不掩饰地侵袭而来,里间厨房热油下锅的滋滋声更将这鲜香激得更为浓烈,而你只来得及咽一口唾沫,眼光就牢牢粘在左边打菜区一排色香味俱全的热菜再也挪转不了。难道这是来到了川菜博物馆?大脑还在自我怀疑,肚里作祟的馋虫早已先一步认出了它们的名字——魔芋烧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回锅肉、酸菜鱼、麻婆豆腐……转头一看,墙上贴着“十六元不限量,剩菜加收费用”的标语,等再反应过来,已不知不觉交了钱拿了碗摩拳擦掌地握住了打菜区的公勺。
“下饭”大概是重庆人对于一道菜的评判底线。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或许是为了驱寒祛湿,嗜辣深深写入了重庆人的基因,重油重麻重辣也深深写入了江湖菜的菜谱。比起最初匆匆瞟去的几眼,菜勺翻动的瞬间更让人食指大动——带起了淋漓的汤汁,搅出了氤氲的热气,普通的白炽灯此刻更真切地照出了菜肴新鲜油润的色泽,哪怕是将菜盛入碗中这种机械动作似乎也变得充满了幸福感,更别说旁边还有好几个人一起盛菜。不同于在学校窗口排队刷卡,也不同于外出下馆子时的排队等待,这样的场景有种莫名的家常味道,手中的碗也慢慢冒起了尖儿。
“妹妹,找不到位置来这里拼个桌噻?”
如果你捧着装得满满当当的碗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一旁大叔那声带着乡音的招呼也许恰如一阵及时雨。 并不宽阔的用餐区里坐着的大多是卖力气的“的哥”、工人或“棒棒军”,巴渝天然的淳朴民风自带一种包容气息,所以吃得热闹却并不显得拥挤。一张桌子两边的人可能素不相识,但大概都是这家的士快餐店的常客,几乎没有人自顾自埋头扒饭, 无论是眼尖地看到厨房门帘掀开提醒一句“加菜咯”,还是笑着打趣“啷个不且lai一ha火锅er(怎么不去烫一下火锅吃)”,在围绕着一顿餐食的温馨话语中,重庆言子翻飞几个回合,大家伙坐在一起就俨然一家人。
对了,重庆的士快餐还提供全天候自助麻辣火锅服务——这也是它与普通盒饭最大的不同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重庆最接地气的吃法:左手抓着盛满江湖菜的饭碗,右手提着漏勺往红热的火锅里涮。面对不限量的鸭血鸭肠火腿肠,光是想一想都忍不住感慨这十六元的性价比简直超乎想象。而真正捞起了肉,浇上已经被油汁浸透的米饭时,再多一秒感慨都是对美食的不尊重,不如身体力行来得实际。
在重庆吃这样一顿的士快餐,自内而外的辣意通透又熨帖,让人顿觉沾染了满身的江湖气,让人不由得想起重庆火锅由来的传说: 明末清初,嘉陵江畔、朝天门前,码头的船工纤夫做事肯“下力”,散工后自然又累又饿,既要填饱肚子,又要除寒祛湿,便把些便宜的牛下水、菜叶子,扔进辣椒花椒汤里烫一烫,捞出来边吃边聊,暖和又顶饱……
去一座城市旅游,倘若只是吃了所谓排行榜上的高分美食而不曾深入过本地人才知道的小馆子,那就不叫真正来过。 从沙坪坝的杨公桥到南岸的六公里,再到渝中的石油路、江北的五里店、渝北的龙头寺,每一处加气站旁,总有那么一排的士快餐店。它们长得不起眼,大概也没有登上各大软件的点评榜,但总得来过吃过,才算认识了重庆。毕竟,最正宗的江湖菜,就是要抄进碗里坐在路边吃的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记者|秦之荃
文字审核|杨秋贤
编辑|汪晗钰
审核|刘洺赫 贾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