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路过一处面点间,看到那些面点都特别好看,不知不觉看了很久。”就这一面之缘,让还是一名17岁少年的赵会连,跟中式面点结上了缘分。30年后,赵会连已是北京市民族饭店餐饮部面点厨师长,以中式面点向世界传播“中国味道”。
“你看这个核桃上的纹路,光用工具一点一点捏它,需要80甚至100下,我得花上两三分钟。”赵会连手中的核桃,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普通的核桃。实际上,这是一款象形核桃中式面点,纹路立体,栩栩如生。“这已经是我们改良了四五年的品种,椒盐五仁味儿的核桃酥。”赵会连说。
传统五仁馅儿的点心,没放一两天就皮了,花生的干香味儿散尽,口感就下降了,越来越不受大众欢迎。赵会连想用核桃的外形,研发一款新中式核桃酥。
迎合大众口味,五仁的品种就得换。赵会连挑选了现在更多人喜欢的巴旦木、腰果、花生、核桃和芝麻等坚果,融合在一起,又开始调节糖和油的比例,“刚开始糖不行,我又换成了麦芽糖,这样就更能黏在一起锁住水分不流失。”但赵会连没想到,核桃酥刚出炉时口感还不错,但放凉了以后,麦芽糖硬化,根本咬不动。他又琢磨着怎么调整制作工艺。
那段日子赵会连每天都在琢磨核桃酥,脑子蹦出一个灵感就马上动手试验。他把做完的五仁馅儿塑形后,先放进冰箱冷冻,这样一来,水分先被锁住了。烤出来的核桃酥,哪怕放凉了再吃,依旧香酥可口。
一次次地改良后,核桃酥也渐渐从甜口五仁换到了椒盐五仁。“大家吃多了甜口,经常有人提议让我们做一些咸甜口,我就不断地改良。”四五年过去了,无论是外形、内陷、口感、技艺等等,改的版本不计其数,就连捏核桃外形用的工具,都做了四五个。“目前总算比较成熟了,但还没到完美的状态,只要有好的建议和灵感,我就再接着改良。”在赵会连这里,创新永无止境。
这款椒盐核桃酥,已经陆续登上了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的国宴餐桌,作为寓意“和平”“和和美美”的中式面点,向世界传播“中国味道”。
赵会连17岁那年从老家河北来到北京一家饭馆当服务员,就主动申请调去了面点间。刚入行那会儿,他几乎没日没夜地练习,师傅白天教什么他晚上就练什么,没做好的第二天又赶紧请教,晚上再接着练。如果他知道师傅第二天要教新东西,哪怕赶上轮休,他也绝不休息。“我做出来的面点,如果师傅都觉得好吃了,我这心里可就太高兴了。”说起刚入行的岁月,赵会连嘴角都忍不住上扬。
2004年来到民族饭店后,赵会连很快成为面点厨师长。 2020年,“赵会连工作室”在民族饭店成立。除了中式面点师外,他将多名西式面点师收入团队,创新地把西点中的口感优点与中式面点的传统技艺相结合,推出了中式拿破仑酥、日式南瓜挞等供顾客外卖采购。这些经过不断改良创新的中西结合的产品,很快成了爆款,48元一盒的拿破仑酥更是成为每年的“销冠”,单品年销售额破百万元,成了民族饭店外卖窗口“饽饽时光”民族茶食品牌营收的中坚力量。
择一事、匠一心、终一生、成一作。做面点30多年来,赵会连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这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他也收获了无数荣誉,包括“国际烹饪技术大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大工匠”等。“我是从河北农村走出来的,靠着制作面点这门手艺,在北京这个大都市扎了根,特别知足。”赵会连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