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喵小晨
编辑|天宇
“没事,就吃溜溜梅”——2013年,杨幂的魔性广告,让一颗青梅从安徽小城冲向全国超市货架,十二年后,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依旧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但对于品牌本身而言,十二年的时间,其实早已“换了人间”。
4月16日,溜溜果园集团向港股递交招股书,这家以青梅零食为主业的“隐形冠军”,第二次拉开了资本化征程的序幕。而回顾溜溜梅的营销历史,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零食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典型样本。它的兴起、发展与转型,也为诸多传统品牌提供了经验与启发。
很多传统品牌在初创阶段多采取“大单品”突围策略,借助单品的独特功能属性,巧妙地避开市场上激烈竞争的锋芒。“溜溜梅”作为零食行业现象级单品,它帮助溜溜果园集团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积累。
但对它的选择多少是一种偶然。
1999年安徽溜溜果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溜溜果园前身)成立,彼时这家企业还是一家专注于电商销售的小型公司。
而公司生产的梅类产品的偶然走红,却正式打开了溜溜果园发展的任督二脉,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口感独特,这款产品迅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老板杨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决定将「溜溜梅」作为主打产品全力推广。
2006年,公司甚至暂停了非梅类生产线,专注生产青梅类产品,在青梅品类的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2009年,“溜溜果园”品牌正式成立,并在安徽芜湖、福建诏安等青梅核心产区设厂,进一步巩固了溜溜果园在青梅品类中的领导地位。
青梅,何以常“青”?
如果,故事的开始仅仅是一颗青梅的偶然走红,那么,青梅长“青”的秘密,则离不开品牌在营销当中的大量投入。
根据A股上市招股书显示,从2016到2018年,“溜溜果园”销售费用分别为1.52亿元、1.44亿元和1.63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8.91%、16.99%和18.65%,在这中间,广告宣传费分别达到0.45亿元、0.22亿元和0.25亿元。
这些宏观数据也足以见的得,“溜溜果园”对于营销推广上的重视,在还没有“破圈”这个时髦名词的10年代,溜溜果园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营销可能为品牌带来的质变,而那句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广告语“没事,就吃溜溜梅”正诞生于当时。
魔性、抽象,是很多人对“溜溜果园”营销风格的第一印象。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溜溜果园”就开始尝试借助多种强势媒体和各种广告媒体宣传交叉覆盖,对品牌进行全国推广。
溜溜梅《马路篇》广告
在看似夸张和无厘头的表达下,“没事,就吃溜溜梅”通过不同生活场景呈现,精准地触达了目标消费群体,让品牌迅速深入人心。而当红明星杨幂的加入,也成功帮助溜溜梅实现了从区域品牌到全国性品牌的跨越。它精准踩中传统媒介投放的黄金周期,也使品牌营收突破10亿元大关,市场份额跃居品类第一。
除了广告营销,溜溜果园还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它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如产品试吃、互动游戏、抽奖等,让消费者有机会亲身体验溜溜梅的美味,同时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媒介红利,加之品牌对营销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让溜溜果园在竞争激烈的零食市场中脱颖而出,进入发展的黄金世代。
2023年,杨幂代言的十年正式结束。
品牌继续延续明星代言+年轻化策略,找来世代少年团接棒代言。然而,时代似乎已经结束了 “一句广告slogan+当红流量”就可以轻易获取消费者信任与热情的时代,想要复制杨幂时代的辉煌,并不容易。
这也同样预示着,无论是从市场环境、还是从营销环境上来说。溜溜果园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液态。
从市场环境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新消费品牌的崛起以及白牌产品的迅速扩张,正在不断抢占原本属于传统品牌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精品干果这一细分领域,竞争态势变得尤为激烈,
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要求越来越高,健康需求升级,倒逼传统品牌加速转型。
与此同时,从营销环境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电视媒介话语权逐渐式微,流量开始大规模向小屏设备转移,这一变化使得传播媒介不再集中于单一渠道,而是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逐步走向碎片化传播的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溜溜果园一改爆款营销叙事逻辑,转而探索多元化品牌故事,力求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讲述青梅背后的文化故事、健康理念以及溜溜果园的品牌历程,以此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创始人杨帆亲自下场,开通“溜叔说梅”账号
通过与KOL合作、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方式,借助网红、明星的影响力快速扩大品牌曝光度,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实现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率。此外,溜溜果园还加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话题讨论、挑战赛等活动,激发消费者的参与热情,增强品牌粘性。
妇女节期间 开启挑战全网最“梅”好女神节搭子活动
官方玩起“抽象”梗
与江淮汽车组起了CP 推出溜溜梅限定皮肤
一方面,品牌在营销当中花费的心血效果也相当显著,根据招股书数据: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为12.22亿,2024年为16.16亿。这其中,广告营销特别是代言人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营销费用的投入占据了成本结构中的占比过高,也成为了外界质疑的焦点所在。
他们认为过度依赖营销驱动,不仅增加了成本负担,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这一现状亟需引起重视并寻求优化解决方案。
创新与扩张,“梅+”策略
在产品开发方面,溜溜果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不仅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还积极追求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青梅零食,公司还大胆拓展了梅干零食、西梅产品、创新型梅冻等产品矩阵,与此同时,溜溜果园敏锐地捕捉到健康消费趋势的兴起,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强化产品的天然和健康属性。公司采用了无添加、低糖等健康配方,力求在保证口感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健康价值。
在这其中,2021年溜溜梅推出新品类梅冻,凭借其便携性和口感的创新,迅速在市场上掀起热潮。根据招股书数据,2024年“梅冻”产品的收入为4.1亿,占据了当年总营收的25.4%。
在渠道拓展方面,溜溜梅也开始积极加码电商领域,同时拓展多渠道销售网络与山姆会员店、胖东来、盒马鲜生等高势能零售巨头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和打造全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市场覆盖率和消费者触达率。
尽管拥有亮眼的市场表现,溜溜梅上市后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从内部看,其营收增长依赖青梅零食核心品类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如何通过品类多元化降低单一品类风险,是资本化后首要课题。此外,在资源紧张、成本控制的背景下,如何在不增加过多营销成本的前提下,继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也是溜溜果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行业环境看,零食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但增速逐渐放缓,竞争从“增量”转向“存量”。
这些,对于品牌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不过,在招股书当中,溜溜果园也展示出了其应对挑战的决心和策略。比如:溜溜果园还于2025年推出「打梅打」梅精软糖,以持续拓展零食行业的不同领域,并为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带来创新零食。
另根据溜溜果园的规划,其还将在调味品领域推出梅味调味品,旨在将梅元素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品牌还将积极探索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与国际零售巨头合作、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溜溜果园将努力将中国的青梅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溜溜梅这一品牌。
溜溜梅国潮高定礼盒在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亮相
在溜溜果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品牌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时,如何灵活调整策略,以创新和多元化的方式讲述品牌故事,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全新的形象。溜溜梅的案例为传统零食品牌提供了如下启示:
其一,产品创新始终是决定品牌生命力的底层逻辑。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保持品牌的活力和竞争力。
其二,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的塑造对于品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溜溜梅通过讲述青梅的文化故事和健康属性,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健康理念的品牌。这种品牌故事的塑造,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结
从区域小厂到营收16亿的行业龙头,溜溜果园的发展印证了“专注单品+精准营销”的有效性。但在消费升级与资本博弈的双重语境下,也加重了品牌发展的不确定性,品牌未来能否在品类创新、渠道变革与品牌价值提升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这家“青梅王国”能否在资本市场续写传奇。
行业观察者将持续关注,这个以一颗梅子撬动百亿市场的品牌,如何在新消费浪潮中“溜”出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