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建省文旅厅公布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沙县红边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忠平
榜上有名
(部分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一起来认识一下传承人林忠平
↓↓↓
林忠平,红边茶制作五代传承人,国家高级评茶师、制茶工程师、福建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茶叶学会会员、三明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三明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沙县区茶叶学会副会长、三明市制茶大师、三明市制茶工匠、三明市红边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负责红边茶教训编制、标准制定、传承培训等。
翻开泛黄的《沙县志》,沙县红边茶的历史如同沙溪河水般奔涌而来。早在唐武德四年(621年)沙县定名之前,这片被陆羽《茶经》称为“岭南”的沃土上,茶树已沿着沙溪两岸扎根生长。到了宋元丰年间,隶属延平府的沙县因“红边茶”成为贡茶产地,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荣耀之路。真正的鼎盛始于清同治年间。1864年,首批1.8万箱红边茶从琅口码头起航,经沙溪入闽江,转香港销往海外。最盛时,琅口长街18家茶行昼夜灯火通明,茶商们流传着“十船生丝九船茶,一船瓷器到天涯”的歌谣,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然而,时代的浪潮太过汹涌。清末民初,战争爆发,海运受阻,闽茶包括沙县茶的产量开始下降,茶庄接连倒闭。到了民国后期,连老茶农口中的“三红七绿”“日晒成边”等术语,都成了模糊的传说,沙县红边茶制作工艺逐渐失传。
沙县红边茶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何复兴这一传统技艺成为当务之急。2009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沙县红边茶发掘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挖掘之路充满艰辛。沙县红边茶制作工艺失传已久,开发团队只能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民间传人和相关专家,初步了解红边茶加工工艺,并由宏苑茶厂组织沙县红边茶的试制工作。试制过程中,茶叶发酵程度难以把控,晒青时间过长或过短,炒焙火候出现偏差等问题接踵而至。然而,团队并未气馁,在一次次尝试下,失传已久的红边茶终于成功面世。
沙县红边茶投放市场后,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10年,沙县红边茶荣获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金奖”,并于2015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沙县区“共有产权”购房新政来了
“共有产权”购房政策
支持对象有哪些?
能给购房家庭带来什么实惠?
咨询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