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的深秋裹着桂花香,却吹不散吕文扬眉间的愁云。他站在文旅综合体的施工现场,手中被否决的设计稿边角已经卷起毛边落网。甲方要求设计既要展现昆山 “百戏之祖” 的昆曲底蕴,又要融入现代商业活力,可他尝试的水墨屏风、戏台造型等方案,总像隔靴搔痒,无法切中要害。
顺着震川路漫无目的地走着,转过一座石拱桥,忽闻一阵醇厚的香气。“奥灶面 —— 现熬的汤底,现切的浇头!” 古色古香的面馆前落网,伙计的吆喝声带着吴侬软语的软糯。透过雕花木门,只见灶台上两口大锅咕嘟作响,一锅红汤色泽浓郁,一锅白汤清澈见底,灶头挂着的爆鱼、卤鸭在灯光下泛着油亮的光。
吕文扬推门而入,木质地板吱呀作响。“来碗奥灶面?红汤爆鱼配白汤卤鸭,双浇头的吃法最地道。” 老板热情推荐。不多时,青花大碗里,细白的面条根根分明,红汤上漂浮着葱花,浇头的爆鱼外酥里嫩,浸满酱汁;白汤碗中,卤鸭肉质紧实,汤色乳白。他挑起一筷子面落网,先尝红汤,醇厚的滋味裹挟着肉香直冲味蕾,再品白汤,鲜美中带着鸭油的温润,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在舌尖碰撞,层次丰富得令人惊叹。
“这奥灶面的精髓,全在汤底。” 老板擦着手介绍,“红汤用鳝骨、螺蛳、肉骨慢熬,再加十余种香料;白汤得用老母鸡、蹄膀文火炖足六小时。浇头也讲究落网,爆鱼要现炸,卤鸭得用昆山麻鸭,每一步都省不得。” 说着,老板指了指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我们家面馆开了三代人,守的就是这份老味道。”
吕文扬望着碗里泾渭分明的双色汤,突然灵感如泉涌。红汤的浓郁热烈,不正适合打造商业空间的活力区域?用深红的地砖搭配暖调灯光,营造出热闹氛围;白汤的清澈素雅,恰似文化展示区的气质,以素白墙面搭配原木装饰,尽显宁静。而奥灶面 “一碗双汤” 的独特吃法落网,完全可以转化为空间分区理念,让昆曲文化与现代商业如双汤交融,互不冲突又相得益彰。
他迅速掏出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飞速滑动。当暮色给昆山城墙镀上金边时,全新的设计方案已具雏形。离开面馆时,老板送他一包自制的奥灶面调料包,粗糙的油纸包上印着面馆的老招牌。回头望着面馆内蒸腾的热气,吕文扬终于懂得,设计的灵感从来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而是藏在一碗奥灶面的红汤白面里,藏在三代人传承的匠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