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良好,营养充足,人才能精力旺盛,保持健康。
脾胃好坏与“吃”有很大关系,有些不经意的小习惯,可能在悄悄伤害脾胃。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提醒脾胃差的人需避免的饭前习惯,并总结适合夏季的护脾胃要点。
饭前3件事加重脾胃负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李常青表示,想要调理脾胃,除了吃药、食疗,日常的一些小习惯也至关重要,建议饭前不要做以下3件事。
1
不要大量喝水
很多人觉得饭前喝水可以 “润润胃”,但这样做反而会稀释胃液,影响食物消化。胃不好的人,本身消化功能就弱,长期如此,更易引起胃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建议饭前半小时内不要喝太多水,给身体留出消化液分泌的时间。
2
不要剧烈运动
有些人白天没时间运动,喜欢下班后锻炼完再吃饭。但剧烈运动后,血液会大量流向肌肉,胃肠的供血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也会随之减弱。这时马上进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容易出现胃痛、胃胀等不适。
建议饭前1小时完成运动,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等心率、呼吸平稳后再吃饭。如果只是简单散散步,休息15分钟后就可以正常用餐了。
3
不要生气
胃肠道是能表达情绪的器官,有些人一生气就容易胃痛也是这个道理。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的情绪中,会引起神经调节紊乱,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造成胃功能受损,导致慢性胃病。
吃饭时不要带着“气”,也不要带着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进食,长此以往会影响胃功能。
很多脾胃病是“作”出来的
江西省青年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项凤梅表示,经常有人抱怨脾胃病反反复复,不好根治,这得从自身找原因。很多人并不珍惜自己的脾胃,甚至一直在伤害它。
饮食失节
不少人为满足口腹之欲,完全不顾肥甘厚腻、寒热温凉、辛辣煎烤,只要喜欢统统都往肚里吃,有些人还长期过度食用超加工食品,这些都会导致脾胃受损。
情志失调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有些老年人即便退休了,依然操劳子女的事。
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存在思虑、忧郁、焦虑、紧张等情绪,就会引起脾胃气机失调,导致脾胃病。
劳逸失常
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过度就都会损伤气血,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还有“久卧伤气”的说法,即过逸(体力劳动少且缺乏锻炼)会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神疲乏力、消化不良或者代谢障碍。久坐、长时间刷手机等都是现代人常见的过逸行为,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夏季如何调养脾胃
目前正值夏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时段。夏季气温较高、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暑邪易夹湿邪侵袭人体,导致发烧、烦渴、四肢困乏、胸闷呕恶、食欲不振等症状。
因此,夏季呵护胃肠道,应设法避免暑、湿二邪侵扰,并适当健脾,具体建议如下:
饮食温、淡、鲜、少
温:不要过分贪食冷饮,室温的食物对胃肠刺激小。
淡:即清淡,要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入,如动物内脏、五花肉等,可常吃新鲜蔬菜、瘦肉、鱼、鸡蛋等,建议采用清蒸或水煮等烹饪方式。
鲜:指食物要新鲜,剩饭剩菜容易滋生细菌,少碰为妙。
少:指少量多餐,每顿不宜过饱,避免胃肠超负荷,才能使其及时且优质地完成消化工作。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精神紧张以及情绪波动,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不要过度劳累,保持每天7~9小时的睡眠。如果夜间睡眠不足,建议午饭后打个盹,养心又护胃。
适当运动
推荐在温度合适的环境下运动,夏季首选早晨或傍晚时段,也可以在恒温的健身房内运动。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消化能力、调节情绪,从而改善脾胃状态。▲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