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汕头市举办汕港澳“小小非遗传承人”分享会,来自香港、澳门的“小小非遗传承人”相聚汕头,展示交流自己与非遗的故事,共同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期待更多孩子成为非遗传承的星星之火”
“红桃粿外形像桃子,是粉色的,所以叫红桃粿。红桃粿上面还印有美丽的花纹,是吉祥的意思。”在分享会舞台上,年仅五岁的香港双胞胎姐弟徐梓惠和徐梓博正用稚嫩可爱的声音向现场嘉宾介绍汕头传统美食红桃粿。这不仅是他们刚刚学会的非遗技艺,更是来自妈妈张诗培家乡的味道。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汕头人,张诗培自幼跟父母赴港生活,如今她身兼香港区潮人联会常务副会长、香港潮州商会会董等要职,并身体力行推广潮汕文化,积极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潮乐、潮绣、潮剧等潮汕非遗。
“我在汕头出生,小时候常常跟父母亲回潮阳胪岗老家,所以我的根是在汕头。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多了解汕头这边的文化、习俗,明年清明我打算带他们一起回乡祭祖,期待未来梓惠、梓博把我们的非遗发扬光大,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孩子成为非遗传承的星星之火。”张诗培说。
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表演感染了分享会上的每一位观众,《英歌萌娃冲冲冲》《正月点灯笼》《萌娃说非遗》等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将英歌舞、潮剧、潮汕童谣等非遗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跳英歌舞像玩超级有趣的游戏,是一次非常愉快并收获满满的体验。下次我要教幼儿园的好朋友们一起跳,我们要组成最酷的英歌舞战队!”汕头经济特区中心幼儿园港籍幼儿陈俊诺说。
“爷爷说,把新年的愿望、把对亲人朋友的祝福都写在红纸上,这样新的一年就会大吉大利。所以每年春节前,爷爷都会写挥春。”在节目《爷爷说春联》中,香港小朋友陈源迪牵着爷爷陈鑑林的手,在舞台上将心中的春联情结娓娓道来。
香港汕头社团总会内务主席陈鑑林表示:“我们国家的非遗博大精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也是难得的机会,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祖国、家乡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因为你自己的根在哪里,家族的根在哪里,这是一定不能忘的。”
推动汕港澳348对学校幼儿园结对携手
作为“同心同行”粤港澳青少年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汕港澳“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指导,汕头市港澳事务局主办,活动面向香港、澳门和汕头的少年儿童,通过组织发动、研学和分享,激发港澳新生代在非遗的浸润中增进文化认同和情感交融。
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香港汕头社团总会、澳门潮州同乡会、香港幼稚园教育专业交流协会等港澳社团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发动,活动覆盖近万个汕港澳家庭,近千个家庭踊跃参与,近百件作品入选。
活动现场,主办方为荣获“小小非遗传承人”称号的20组少年儿童颁奖,为澳门培华学校、汕头经济特区中心幼儿园幼教集团等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还为香港汕头社团总会、澳门潮州同乡会、香港幼稚园教育专业交流协会等港澳社团颁发感谢状。
“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场艺术与文化的交汇,更是一次心灵与情感的共鸣,将汕港澳三地青少年的心紧紧相连。”香港幼稚园教育专业交流协会主席丁健华说,“未来我也将会致力于促进三地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增强香港青年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近年来,汕头市积极开展汕港澳新生代文化交流传承工作,以“结对”携手同心筑梦,以“寻根”系牢乡情纽带,以“互动”增进情感认同,推动汕港澳348对学校幼儿园结对共建,近400个汕港澳亲子家庭友好结对,汕港幼教交流持续20年培育累累硕果,汕港澳“文化进课堂”课程观摩、“同讲中国好故事”“少年游·汕头”研学体验、“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进港澳校园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汕港澳青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厚植家国情怀。
文、图 | 记者 蚁璐雅 通讯员 汕头港澳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