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第三中学(中环校区)学生排队打餐。陆劲松/摄
“阿姨,再来点小炒肉!”7月2日中午,清镇市第三中学中环校区食堂座无虚席。七年级32班的罗涛刚吃完餐盘里的饭菜,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加餐窗口。他指着碗里的小炒肉笑着说:“这肉特别香!阿姨打菜时手一点都不抖!”
“够不够?不够再加,吃多少都行,但绝不能浪费。”窗口工作人员一边添菜,一边轻声叮嘱。
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当天的陪餐家长靳艳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现在学校食堂不仅饭菜好吃、花样多,价格也公开透明。孩子每周回家都说食堂的饭菜越来越好吃了!”
清镇市的学生餐为何能收获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实地探访了清镇市红枫第七小学和清镇市第三中学中环校区。
清镇市第三中学(中环校区)食堂内厨师制作午餐。陆劲松/摄
吃得安心:全链条监管守住安全底线
早上7点半,红枫第七小学的厨房已开始忙碌。两名食堂工人与一名在编教师严格核验当日送达的食材,包括肉类检疫票和蔬菜快检报告,确保一样不落。该校每日有1200余名学生用餐,日消耗肉类150斤左右、蔬菜400余斤。
“每天的蔬果肉品都做到‘当日达、当日清’,食材均由清镇市粮油公司、良实农业、南方乳业等资质齐全的企业采购,确保渠道稳定且可追溯。”红枫第七小学食堂管理员王永贤介绍道。
清镇市第三中学的食品安全网织得更为密实高效。走进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厨房,米库、蔬菜库、调料库、冷库、保鲜库5个专业库房将食材严格分区分类存储。毛巾也按功能区域使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以杜绝交叉污染。食材验收区设有醒目的“问题食材暂存点”,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更换。留样间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每餐取不低于125克的菜品留样,冷藏保存48小时,确保责任可追溯。在洗碗消毒间,一台硕大的全自动洗碗机正轰轰运转,严格执行“一洗二清三消毒”的标准化流程,洗消后的餐具被送往专用的消毒库存放。
“从食材验收到餐具消毒,每一个环节都是每日必检项。”清镇市第三中学中环校区副校长兼食堂总监俞国文强调,严格的日常检查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常态。
“学生餐关系青少年健康,牵动千家万户,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清镇市教育局校园餐负责人赵若君表示,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清镇市今年陆续出台了《学校食堂食材管理和询价机制(试行)》《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试行)》等文件,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大对学校食堂和食材配送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与力度,充分发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及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督机制。
“通过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家长监督、社会参与四方协同,我们致力于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保障体系,确保让全市学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赵若君说。
红枫第七小学营养午餐。陆劲松/摄
吃得放心:花样翻新暖胃更暖心
“每周每天菜品不重复!”在红枫第七小学食堂,小瓜炒肉丝、花菜炒肉片、西红柿鸡蛋羹、排骨莲藕汤,搭配上醇厚与清甜的夏橙、香浓的山花学生奶,共同组成了孩子们美味营养的午餐。
“每周食谱提前在家长群公布,保证天天有鸡蛋、水果,每周三次牛奶和每餐‘三菜一汤’。”王永贤介绍,学校食堂注重食材多样性,每日食材种类超过12种,每周达25种以上。在营养搭配上,严格遵循要求,保证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的合理配比,多种新鲜蔬菜(特别是深色蔬菜)和肉类足量供应。
清镇市第三中学食堂则被众多学生誉为“超越家中小厨房的存在”。“每周每天菜品几乎不重复,而且味道都很好。”七年级38班学生陈佳钰说罢,往嘴里塞了一大口饭菜。
清镇市第三中学(中环校区)学生正在就餐 。陆劲松/摄
罗涛则对肥瘦相间、香气扑鼻的红烧肉情有独钟。“每周会有两三次红烧肉,每次都忍不住要加一次!”食堂阿姨“打菜手不抖”的细节更让他和同学们津津乐道。更贴心的是,正餐后常配有面包,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取。
“去年9月入职到现在,我胖了6斤!”初一语文老师冯娟笑着说,“学校食堂菜品丰富、搭配用心,光是早餐就有粉面、馒头、稀饭、鸡蛋、牛奶等多种选择。”
陪餐家长毛淑琼感触颇深:“外孙每周回家都说食堂饭菜好吃,今天亲自体验,确实名不虚传!”她的外孙就读初一,以前还会带牛奶水果到校,现在不仅不带了,连零花钱买零食都省了。“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外婆做的饭快比不上学校了’!”毛淑琼表示,价格实惠、口味又好,这顿陪餐让她彻底放心了。
学生家长陪餐。
吃得舒心:政府兜底护航“零利润”
学生餐背后的经济账,在清镇被公开透明地摊在阳光下。
“学生家长通过支付宝的袋鼠校园平台充值饭卡,所有款项直达学校公账,家长还可随时查看学生消费情况。”俞国文指着食堂公告栏中张贴的学校食堂6月收入支出情况表说,学校食堂“自办自管”的模式确保了餐食的实惠与品质。“我们早餐5元,午晚餐仅6元。别看价格实惠,2000多人的食堂,每月食材采购费就要90万元左右,品质一点不打折。”
自2013年起,清镇市财政全额保障全市幼儿园、中小学食堂工人工资,水电费则从生均公用经费列支。“正是有了财政兜底,我们才能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嘴里。”俞国文坦言。
与清镇市众多乡村学校一样,红枫第七小学采用“5+1+2”供餐模式,将学生营养餐总标准提升至8元,为学生营养餐质量飞跃奠定了经济基础。
“‘5’代表三级政府补助:中央每生每天4元、省级0.6元、贵阳市级0.4元;‘1’是贵阳和清镇两级财政额外各补0.5元;‘2’则是家庭承担的每餐2元。”赵若君解释道。2023年,清镇市通过对营养餐成本抽查测算、乡镇召开座谈会、召开听证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提质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资金监管方面,清镇市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保障。家庭承担部分资金由家长在开学时按每学期100天预算一次性缴纳,费用存入学校基本账户,全额用于学生膳食支出,实行按月结算、学期清算。
“作为学生家长,我觉得很划算。”站在校门口的一学生家长目送孩子走进学校时告诉记者,“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的饭菜不够营养,现在自己掏2元钱就能让孩子吃得好,自己也放心了。”
据了解,清镇市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质行动以来,始终坚持 “公益性,零利润”原则。今年截至目前,已拨付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926.92万元,惠及全市幼儿园、中小学176所,学生49019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