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业技师学院餐饮旅游学院西式烹饪专业的学生在练习技能。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向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是人生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色食品不但要好吃,也要好看。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郑州商业技师学院中西式面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徐月说。
三尺厨房内,有人生百味,餐饮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行业看似入职门槛低,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巨大。有报告显示,该行业人才缺口达1100万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为此,记者带你走进郑州商业技师学院餐饮旅游学院,感受人间烟火背后的技能与机遇。
大赛走出的新青年
熬糖、调色、冷凝……6月29日上午,郑州商业技师学院餐饮旅游学院西式烹饪专业的徐钰淇正在忙碌着,在她灵巧的双手下,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熊”出现在案板上。
“做糖艺,熬糖是第一步。熬成了,就有出彩的基础;熬坏了,就没制作的价值。”她说,“仅熬制环节,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就练习了几百次,掌握了熬糖的温度控制,确保制作出来的糖艺制品在规定时间内不变色、不走形。”
糖艺制品是西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里开有面包房的徐钰淇,在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学习西式烹饪专业技能,被糖艺/西点制作项目教练选入雏鹰班,向专业技能选手目标迈进。
“想在技能方面有所成就,并非热爱就可以,还意味着夜以继日地练习,甚至寒暑假都不能休息。”为备战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她在练习中曾不小心划伤手背,住院期间仍坚持每天和教练模拟比赛流程,最终获得糖艺/西点制作项目铜牌。
2024年6月,徐钰淇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获得糖艺/西点赛项银牌。“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在技能成才道路上实现梦想”。在学习中,她对中西餐饮文化有了更多理解,在练习中常试着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作,实现技能和文化的同步提升。
不断深造的学习者
18岁的王少涵,今年对口升学到了一所职业院校。这一步,于她是成长中关键的一步,更是证明自身能力的机会。
初中毕业时,成绩还不错的她选择到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学习中西式面点制作,看到老师制作的各式各样的面包、蛋糕、点心、甜品、小吃等,她眼界大开。“面粉不仅能做成包子、馒头,还能做成五花八门的食品,好看又好吃,我觉得很有趣,就沉下心学习了。”
踏实学习的她被老师选入雏鹰班,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也走上了以赛促学的道路。每分钟要在一个长褶包上至少捏出26道褶子,每道褶子长度要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分钟要在一个松鼠酥尾巴上至少切60刀,每一刀力度都要恰到好处……严苛训练下,她不断超越自己。
2024年5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成为选手的她为了拿到好成绩,每天7点就到实训室,一直练习到晚上11点,经常练到手腕酸疼,贴上膏药休息一晚,第二天又继续练习。最终,她获得大赛中式面点赛项(学生组)金牌。
“面点制作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技能,更是爱好和兴趣,既然喜欢,就要做好。”王少涵说,她很期待未来的学习生活,也渴望在更多大赛上拿奖。
繁华都市的就业者
技能改变命运,在郑州商业技师学院西式烹饪专业学生张博文身上体现得更直接。
今年6月毕业后,他入职我省一家知名国际饭店。他说,烹饪是一门很实用的技能,既可为全家人做一桌可口的饭菜,也能靠这门技能找到工作。“我毕业前就和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工作以来又跟着师傅不断学习,现在是饭店西厨的重要帮手。”
从糖艺到面点再到烹饪,这些饮食细分领域的专业技能在让生活更有滋味同时,也为社会创造着价值。
依托“大粮仓”优势,河南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基本建成以小麦、玉米等为重点的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一名技艺超群的厨师,不但要对顾客负责,还要对食材负责,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在食材搭配、烹饪技艺等方面持续创新。”郑州商业技师学院餐饮旅游学院党支部书记朱长征说,餐饮旅游学院是学校的重点二级学院之一,年输送餐饮方面技能人才500名左右,为餐饮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生力量。
做好一饭一菜,感受生活之美。从徐钰淇到王少涵,再到张博文,技能照亮了他们的前程,也为生活增添了好滋味。
上一篇:适量喝酒,也会伤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