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炸鸡腿、需要加热的汉堡、牛排……这些并不是你的晚餐选项,而是今年推出的雪糕新品。
今年的雪糕新品种层出不穷,除了这些造型“抽象”的雪糕之外,还有一些新品主打不剥皮就能吃,配料表只有水果本身的冻菠萝、保定冻柿子、冻芒果等冻水果,插上一根棍摇身一变成为冰淇淋。
没有一款雪糕不想成为网红。挖掘独特的新卖点,再凭借趣味营销出圈,已成为近几年雪糕品牌常用的方法。但最终仍要聚焦到重要一环——消费者是否买账?
一些雪糕经销商向消费者报道表示,定位中低档的产品才真正契合消费者当前需求,面对一茬茬新品,大多数人还是更爱从小吃到大的经典款。
据了解,雪糕的旺季主要集中在7、8月,入夏更快的南方城市雪糕旺季往年从6月就会开始。为了产品在旺季铺货、营销留出充足的时间,雪糕上新大多会领先夏日旺季很多,多在1~3月。
价格走低是今年雪糕新品比较突出的特点。根据消费者报道此前报道(《“一根也是批发价”,平价雪糕重回冰柜顶流》 ),通过市场走访以及从多位雪糕经销商处了解到,今年冰柜中的主力产品集中在2~5元区间,10元以上的贵价雪糕几乎在街头巷尾的冰柜中隐身。
山西太原的一名雪糕批发商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其实雪糕市场价格从去年就已经开始走低了。趋势之下,据他观察,今年雪糕品牌推出的新品价格也大多在3~8元左右。
以雪糕行业巨头伊利为例,记者梳理其2025年推出的20款新品发现,仅3款定价在10元及以上——包括本就定位高端的雪糕品牌“须尽欢”推出的两款新品定价16元以及炫玲珑黑巧奶香冰栗口味定价10元;14款新品售价在5元及以下。
另外,2024年才切入冰淇淋市场的“认养一头牛”,此前推出的支装、杯装鲜牛乳冰淇淋定价多在10元左右。而据《消费者报道》统计,其2025年发布会上的新品价格带也明显下探,集中在5~10元区间。
价格调整之外,记者注意到“抽象”上新仍然是今年雪糕上新的一大趋势,只不过相较于往年在口味上玩花样——东北铁锅炖味、臭豆腐味、螺蛳粉味、扬州炒饭味、山西老陈醋味等奇葩口味雪糕不断涌现,今年雪糕创新重点转向外形。
率先凭借着独特造型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一定声量的,是新兴雪糕品牌耐米在今年1月推出的“一支大鸡腿香草味雪糕”。半透明的外包装可以直接看见雪糕的外形几乎与炸鸡腿无异。裹满饼干碎的巧克力脆皮模拟酥脆的炸鸡皮外壳,里面包裹的鸡肉为香草味雪糕,“鸡骨头”则由肉色手指饼干模拟。
(多个品牌都推出了造型相似的炸鸡腿雪糕。 图片截自社交平台)
随着炸鸡腿雪糕在社交平台上引发讨论,当前奥雪、耐米、老八里、牧蓉雪、艾冰客等多个品牌都推出了类似产品。其中牧蓉雪进一步推出了吉米花(鸡米花造型)、爆米花、鸡翅等全家福系列。
随着消费者猎奇心态下降,此前推出的各种奇葩口味的雪糕几乎消失殆尽。因此今年,拼造型的雪糕普遍采用的是大众接受度更高的传统口味。例如,炸鸡腿雪糕大多是香草、牛奶口味,同样是耐米推出的牛排造型雪糕,锯齿边缘、雪花纹路,“油脂分布”清晰可见,实则是草莓牛奶味雪糕;官方建议加热8秒后再吃的汉堡雪糕,上下两片黄油味“面包胚”,夹层的“鸡肉”是沾满饼干碎和巧克力的咸黄油雪糕,搭配糯米皮模拟“芝士片”。
(牛排雪糕在连锁便利店售价8.9元一支。 消费者报道记者 摄)
同样在雪糕造型上发力的,还有去年3月由老字号扬子江与普啦啦冰淇淋联合成立的武汉扬子江普啦啦冰淇淋公司,今年推出了榴莲锤子造型的榴莲雪糕,以及“四分之一椰”,试图通过“集齐四根可拼成整颗椰子”的玩法,引发消费者互动、打卡、传播。
此外还有一些品牌尝试通过IP联名营造声量,如伊利旗下“须尽欢”与海尔联合推出了海尔兄弟30周年纪念款雪糕,采用海尔兄弟造型搭配椰奶口味,尝试借童年回忆引发消费者共鸣。
(图片截自社交平台)
与造型创新并行的另一大雪糕新品趋势是主打“0添加、纯水果”的冻水果雪糕。记者注意到,多个品牌均推出了此类产品,如耐米推出的“整个芒果冻着吃”,主打吃芒果免剥皮,强调冰品口感和鲜果营养一次拥有;南派农场则上线了“南派泰式香水菠萝”,宣传自然树熟、0催熟剂、麦卢卡蜂蜜加持,冷冻口感如冰沙、解冻后似鲜果;在盒马小程序上当前月销量超过1000的保定冰柿,配料表上仅有三个字“磨盘柿”。此外,京德福、黄英嘉莱等多个品牌也推出了多款冻水果,且将其定位为冰淇淋。
此类产品大多以直观的水果形态和“配料表仅含水果”的标签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与有糖、脂、添加剂的传统雪糕相比,冻水果雪糕的优势就是天然、健康、热量低,此外,开袋即食,吃起来很方便,不脏手。
实际上,冷冻水果早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冬天东北街头的冻梨,到冷饮店奶昔、水果捞中常见的冷冻果丁,以及超市冷冻柜中的冷冻榴莲、袋装冷冻杨梅、蓝莓等,这些产品过去多数作为原料供应B端,比如烘焙、茶饮和餐饮门店。即便是进入家庭消费场景,他们的定位也仍然是水果。
当前,随着冷冻水果定位成雪糕,开创了新的销售场景,销量随之攀升,产品定价也借助着“0添加”“原产地”“纯天然”等标签,攀升至6~10元。
不过,冻水果雪糕产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对于品牌和企业来说,从供应端来看,为了保持水果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冻水果雪糕对原材料采购和储存要求更高,增加了成本,从技术端来看,企业需要解决果肉冰晶控制这一难题,部分水果冷冻后口感远不及鲜果。种种因素之下,目前市场上冻水果产品种类较为集中,主要围绕芒果、菠萝、菠萝蜜等少数几种,导致产品面临同质化的问题。
(耐米、京德福、南派农场等多个雪糕品牌均推出了冻芒果雪糕。 图片截自社交平台)
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成本才能解决的难题,消费者们在家就能轻松完成。当前,在社交平台上仅“冻水果”这一个话题就有超过27.7万篇笔记,总浏览量达3亿。大量消费者分享自制经验,十分简单,将水果洗净、去皮、装入模具或保鲜袋冷冻即可。
想要尝试点新的口味,可以在水果切块后加入酸奶一起冷冻,或是水果冻好之后加入牛奶或酸奶一起打成冰沙。用到的水果种类应有尽有,除了市售产品最常用到的芒果、菠萝之外,还有香蕉、火龙果、西瓜、奇异果、葡萄等,口味丰富,成本更低。
(图片截自社交平台)
面对来势汹汹的雪糕新品,消费者买账吗?
早在2023年,就有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4%消费者通过线下商超购买冰淇淋,53%消费者通过雪糕批发市场或专营店购买冰淇淋,通过线上商超或综合电商平台这两种线上渠道购买冰淇淋的消费者占比均不到四成。可见,实体零售渠道仍是雪糕消费最重要的场景。
然而,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天河区、海珠区多家雪糕批发店、杂货铺、小型商超以及连锁便利店发现,上述新品大多没有被放进街头巷尾的冰柜里,只在喜士多、罗森等知名连锁便利店以及盒马、朴朴、叮咚等零售渠道售卖。
为什么这些新品并未在传统渠道铺货?原因很简单——卖不动。
在东莞经营一家雪糕批发店十余年的刘冰冰(化名)告诉记者,“今年新品都卖得不是很好,年初选新品时我们也进了一些,但是销量不好,后来就陆续砍掉了”。
广州天河区两家杂货铺老板也向《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店内一个冰柜最多只能放二三十种产品,选品时大多都选择每个品牌销量最好的一到两款。新品如果销量不佳会被迅速砍掉。
不难发现,这些争当网红的雪糕,从造型、定价、铺货渠道以及营销打法出发,瞄准的主要目标群体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快,愿意“尝新”,但新品层出不穷,也令他们成为最容易变心的群体。
尝试过炸鸡腿雪糕和汉堡雪糕的消费者李雪(化名)告诉记者,购买这两款的时候都是因为觉得新奇,吃完觉得“口味没有说不好吃,但也没有说很好吃,价格也不算便宜,吃过一次尝尝就够了,那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买过。”
目前市场上购买新品雪糕的行为以尝鲜为主,能够持续复购的消费者仍然是少数,且主要集中在年轻人。
“今年没有持续爆的品,只有一阵子一阵子的短红产品。”在杭州经营着18家雪糕批发店的陈明(化名)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当前市面上的新品“对于我们经销商而言,只是厂家做的新概念打破老旧的概念,但大多是昙花一现,没有可持续性。”
在网红风一阵阵吹过后,真正支撑市场的,依旧是那些好吃、便宜、稳定、复购率高的老牌雪糕。刘冰冰告诉记者,当前广东市场,五羊甜筒、伊利巧乐兹是目前单支销量最高的,还有老冰棒,常年都火爆。
(广州小型超市冰柜里经典雪糕占据主流 消费者报道记者摄)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察。根据马上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华南地区雪糕/冰淇淋品类中按销量排名前十的产品中8款售价集中在1~2元区间,7款来自伊利。同时,全部为上市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经典产品,例如1999年上市的伊利牧场小布丁,2003年推出的伊利巧乐兹巧脆棒、心情棒冰以及充满年代感的伊利玉米香雪糕、伊利三色心香雪糕等众多已经在市场中驰骋了多年的产品。
借助新奇口味、特别造型、“0添加”等标签,不少雪糕新兴品牌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迅速出圈,靠流量制造声量、撬动销量,实现短期内的快速出圈与变现。
但滔天流量始终无法替代真正的品牌建设,与此同时,与跟风的追捧相伴而行的往往是跟风的拉踩。遭到反噬的例子比比皆是,钟薛高就是其中之一。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企业了解这一模式难以长期运作,但在体量足够大的中国市场中,即使只是短期爆发,也足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如何从一时红转变为长期红,是网红雪糕品牌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