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线见乾坤,一城风味载深情。作为达川乃至川东北引以为傲的美食名片——达县米线,远不止舌尖上的满足。它的每一根米粉、每一勺高汤、每一味臊子,这碗看似平常的米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美食意义,它是刻在我们达川人骨子里的味觉密码,是离家游子魂牵梦绕的乡愁符号,更是“老达县”烟火人间最生动的文化印记。
自我们发起“我与达县米线”主题征文活动以来,后台便涌动着达川儿女的热情。一箸米线,万缕情思。大家纷纷提笔,用文字记录下与这碗家乡风味的不解之缘。今天,我们正式推出首批四篇优秀征文作品。透过这些饱含温度的文字,您将领略到:
时光深处的米线故事
那些藏在街头巷尾
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熟悉味道
游子心头的浓浓乡愁
一碗米线,何以成为漂泊在外时最深的牵挂?
匠心传承的动人细节
关于选料、制作、坚守与创新的点滴感悟
城市发展的味觉见证
小小一碗米线,如何折射达川的时代变迁?
一碗米线绕千山
作者:任朝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诗句道不尽那缠绵的乡愁。于我这般少小离乡的人,刻在心底的,又何止是乡音?灶台升腾的烟火气,碗中熟悉的老味道,才是牵动心魂的念想。
1988年暑假,我与一位开县校友从北京坐了二十七小时火车,抵达达县火车站。暮色四合,站台上灯火零星。火车上遭了扒手,身无分文的我们站在站台边,一时茫然无措。只得硬着头皮往南门口走,去寻母亲的四叔——四外公。到了他家,晚饭已过。四外公不多言语,往我手里塞了二十块钱,指尖带着暖意:“快下去,街头小店垫垫肚子。”
南门口的街巷于我尚属陌生。虽生在达县,可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前,进城次数寥寥,每次都是直奔亲戚家。正踟蹰间,拐角处忽现一家米线铺子。门脸不大,木门板,昏黄的灯光透窗而出,宛如邻家敞开的厨房,透着说不出的亲切。
掀开布帘,灶台后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伯,一口地道的达县话。开县哥们儿脱口喊道:“来两碗达县米线儿!”尾音拖得长长的。他说,打小儿就听说达州米线味道巴适,还没吃过呢。
老伯应声忙活起来,风箱呼嗒作响。不多时,粗瓷大碗便端到面前。翠绿的葱花浮在米线上,鲜亮的红油辣椒在奶白汤面漾开油花。捧起碗,吹散热气,头一口汤滑下喉咙,一路的颠簸、丢钱的慌乱,竟似被这暖意瞬间熨平,仿佛冬夜烤火,衣上霜花悄然融作水珠。那一刻,这碗寻常米线,成了异乡游子最踏实的慰藉。
后来在北方安家,吃惯了面食,却再难寻到那碗米线的滋味。2004年秋初调到北京,安顿好宿舍,踱至小区旁边的一家川味面馆。系着碎花围裙的老板娘抬眼打量:“听口音,四川老乡吧?”一搭上话,居然是达县老乡。她擦擦手,笑着探身:“弟娃儿,要不要来一碗米线?我这儿是老家的做法。”
话音未落,一碗红汤米线已推到跟前。透亮的米线浸在飘着油花的汤里,撒着碧绿的葱花和香菜末。浓郁的香气裹着米香扑鼻而来。挑起一筷,米线在灯下晶莹,入口滑溜,咬下去韧劲十足。嚼着嚼着,那股熟悉的米香从舌尖漫至喉间,鼻腔也暖烘烘的。在北方度过二十多个春秋,头一回在食物中尝到老家田野的气息,似被久别的故人轻拍肩膀,心底积压的思念,随着这碗升腾的热气翻涌而上。
那个黄叶飘零的秋夜,碗中热气模糊了镜片。我喝完碗里最后一口汤,抬头见老板娘正笑盈盈望来:“跟老家一个味儿吧?”我抹抹嘴,用力点头,喉头哽咽,一时难言。一碗米线,竟成了连接千里故乡的桥梁。
转眼到了2018年,再回达州,达县已更名为达川区。四外公早已故去,我去拜访在区委政研室工作的小舅舅。家常聊起,话题又绕回米线。他呷了口茶,眼里透着欣慰:“咱这老家米线啊,这些年可大有名堂了!”
他说这碗承载几代人乡愁的米线,过去只在本地人心头飘香,如今已成区里精心打磨的宝贝。走在街上,果见不少米线铺子在更换招牌,统一的标识既熟悉又新鲜。小舅舅兴致勃勃讲起规划:先统一形象树品牌,再研发新口味适应八方食客,长远还要建种植基地、做溯源体系,让最鲜的米线搭上电商快车,送往更远方。
听他描绘蓝图,眼前又浮现南门口小店昏黄的灯光和老伯的身影。时代变迁,但这碗米线承载的情意,连同它走向未来的道路,都在用心的经营里越拓越宽。
多年过去,有时行于异乡街头,偶闻相似香气,脚步总会不自觉停驻。山长水远,那碗米线的滋味却在记忆里越发清晰,宛如旧时老屋房顶摇曳的炊烟,深深印在心底。每每念及,鼻尖仿佛仍能触到那股暖融融的热气,眼眶便不由一热。那味道,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老家达县烙在我舌尖心尖,一个化不开的印记。
一吃就忘不了的达县米线
作者:李清
在成都街头漫步时,除了成都本地的美食外,还能撞见琳琅满目的川味小吃,荥经大肉面、大竹肉丁面……香气四溢。而藏在这烟火气里的达县米线,更是以独特的风味,牢牢勾住食客的味蕾。
米线这道美食,云南过桥米线早已声名远扬。可当我第一次与达县米线相遇,那滋味却如同一记惊艳的味觉春雷,瞬间在舌尖炸开不一样的惊喜。
考古发现早在汉代,川东地区的达县(今达州市达川区)就已稻浪翻涌,为米线诞生埋下物质伏笔。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留下的滇籍将士,将云南米线的原始工艺播撒在这片土地。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又让两湖米粉技艺与本土智慧激烈碰撞,最终锤炼出达县米线“细如发丝、韧若蚕丝” 的独特形态。清代道光年间,挑担小贩用猪骨慢熬汤底、红油点睛,勾勒出现代达县米线的麻辣轮廓。上世纪30年代,“醉香楼”以“三漂三熟”绝技,让米线更具爽滑韧性。如今的达县米线有数十种浇头,已成为川味小吃的明星。
达县米线深谙味觉平衡之道,四川特有的辣椒与秘制泡菜携手登场,香辣与酸爽在齿间跳起探戈。除了经典酸辣,麻辣、三鲜等口味也各有拥趸,丰富的配料更是让营养与口感双丰收。我品尝的是酥肉砂锅米线,店家先在砂锅里铺上豆芽、海带丝打底,待砂锅发出欢快的滋滋声,雪白的米线 “扑通”跃入秘制汤汁。五六分钟后,砂锅内沸腾如火山,一勺灵魂酸菜唤醒所有香气,辣椒面撒下的瞬间腾起红油云雾,最后盖上金灿灿的酥肉码子。一碗红亮油润的米线,就这样热气腾腾地扑进眼帘。筷子挑起时,米线在汤中轻盈舞动,入口爽滑筋道,“嗦”的一声入喉,畅快淋漓。
达县米线的酥肉堪称一绝,肥瘦相间的上等五花肉,在大厨手中经历精准火候的考验。厨师介绍说,若炸得太老,焦苦味坏了口感,炸得太嫩,又会少了焦香的灵魂。这份对火候的拿捏,恰似达州人直爽又讲究的性格。吃砂锅米线,最妙的就是那股扑面而来的镬气,豆芽海带在锅底筑起防线,既避免米线粘锅,又让食材风味相互交融。待所有配料入锅,浓缩着骨髓精华的汤汁早已浸透每一根米线,那滋味,想想都让人垂涎三尺。
我吃过的桂林米粉、常德牛肉粉、柳州螺蛳粉,各有千秋。桂林米粉卤香清爽,米粉柔滑似丝绸,常德牛肉粉香辣醇厚,粗圆粉嚼劲十足,柳州螺蛳粉以酸辣臭鲜自成一派,干米粉弹牙爽口。而达县米线,精选本地优质大米,经泡米、磨浆、蒸制等繁复工序,造就软糯滑嫩的口感。筒骨老母鸡慢熬的汤底醇厚鲜香,搭配豌豆尖、酸菜、牛肉臊子,重麻香的风味里,藏着达县人刻进骨子里的乡愁。这些各具特色的米线,共同编织出中国米线文化的斑斓画卷。
对老达县人来说,达县米线是舌尖上的集体记忆。从前,米线店多是家族传承,老一辈手把手将工艺秘方传给后代。为了让达县米线走出川东北,如今达川区打出品牌战略组合拳:“锅底革命”颠覆传统,口味数据库精准把控,经典配方迭代升级,统一标识擦亮招牌。今年西博会上,达县米线再次成为焦点,香飘四方。
达川地处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融之地,麻辣鲜香的风味里,既有川菜的热辣奔放,又揉进鄂菜的醇厚绵长。街头巷尾的达县米线,正是这座川东小城美食的生动注脚,让无数“吃货”慕名而来。对达县人而言,米线不仅是日常美食,更是剪不断的乡愁纽带。如今,达县米线正迈向更大的舞台,但无论走多远,它承载的千年历史与浓浓乡情,永远是最动人的味道。
一碗达县米线里的乡愁记忆
作者:孔金泉
外公是地道的达县人。母亲当年在江西南昌当兵时结识了父亲,执意要嫁到外地。那时外公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却终究拗不过母亲的倔强。山水迢迢,相见时难,不识一字的外公,就这样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记得那年,母亲辗转带我们去达县。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那时的火车跑得很慢,几乎每站都停,像个饕餮巨兽,吞下一些人,又吐出一些人。铁轨接缝处传来单调的咔哒声,没有韵律却让我听得入神。夜过长江时,我在睡意惺忪中被母亲摇醒,“快看,快看,长江!长江!”我把脸贴在浸透凉意的窗玻璃上,却只见一片浓酽到化不开的黑暗,唯有几星灯火在远处明灭。当火车驶上江桥,只是凭借直觉恍然我的脚下不再坚实,火车规律的“咔哒”声变成了一声划破天际的尖利呼啸。我突然心生恐惧,怕从悬崖上坠下来,情不自禁攥住了母亲的手,母亲把我揽在怀里,目光如水,那一刻她是那么温柔,出门在外把我们母子紧紧拴在了一起。
我们坐完火车,又转乘汽车,最后又走过一段漫长的山路才抵达外公家。外公家有一个跑马的院子,篱笆围墙,院子里甚至有一条可以淘米洗菜的溪涧,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能听到它潺潺的落键声,仿佛夏虫在弹奏着它的土琵琶。院子里还有一片菜地,水灵灵的萝卜清甜的滋味至今让我心心念念。
外公带我们到县城吃米线。那时候我年纪小,不认识米线,以为是北方裁细的粉条。吸饱骨汤的米线配上达县特有的酸菜肉臊,鲜香得让人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下去。看着我大快朵颐的样子,外公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当我嚷着要第二碗时,母亲连声阻拦,母亲说:“小孩子不知饥饱,别吃撑了。”外公却已经招呼店家又煮了一碗。外公付钱的时候,剥洋葱似地打开里外三层的手绢。母亲突然别过脸去掩鼻抽了一下。
果然吃撑了。回到家里,外公让我平躺在竹床上,从额头开始,拇指相对,四指呈直角并拢向下推按。外公的手瘦骨嶙峋却充满了力量。他问我疼不疼。有一点疼,我却说不疼,享受着按压带来的惬意。外公的身上有一股难言的混杂着泥土和树的芬芳。几遍按压下来,手近肚脐处,突然几个屁噔突决而出,我和外公都笑了。那天晚上,我和外公坐在院子里,蟾月朗朗,如水泻地,面山如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们在外公家住了半个月,对米线的渴念就写在我的脸上,我却懂事地三缄其口。外公几次提意都被母亲以“吃伤了”为由搪塞过去。离走的时候,母亲扛了一袋大米和鸡零狗碎的东西,满满当当。外公执意把我们送到汽车站。汽车缓缓驶出,外公还快步追着汽车挥手。他的身影那么单薄,似乎风一吹就倒了。直到拐过山弯再也看不见了,母亲才让蓄了许久的泪水决堤而出。母亲虽然从来不说,但我始终觉得嫁到外地是母亲赋得永远的悔。
知子莫如母,上车前,母亲突然带我拐进一家米线店。她静静地看着我吃,最后只啜了一口碗底的残汤。带着那么多的东西,母亲却健步如飞。她说这些都仰仗她小时候跑山的一双脚。
一个诗人说,每个人的胃都是一个节妇,只为故乡守着。可我的胃却叛逃了,守着达县的一碗米线。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传统的达县米线以早稻米为原料,经发酵、磨浆、蒸制、压条等工序制成,口感爽滑。水土能够成就风物往往是一个与还的过程,据说达州自古水运发达,码头工人劳动强度大,需要快速补充体力。于是有摊主将米线烫熟后浇上热汤和重油辣子,工人吃完浑身发热,称其为“水上火线”,后谐音为“米线”。甚至民间戏说达县米线与三国时曾驻守川东北一带的张飞有关,这些传说就像米线里的红油,为记忆增添了几分辛辣的滋味。
曾经沧海,又在逆向增值中一步步放大,达县米线遂成为我饮食地图中的珍藏一隅。如今每次路过达县,我总要寻一家老店,痛痛快快地吃上一碗。对我来说,达县米线有着不足与外人道也的佳妙,吃着吃着就入了魂魄,有了往事历历的画面。
今天的达县米线有了红汤、清汤、酸菜等多种流派,开枝散叶蔚然成春。川东人“重味不重形”的饮食哲学也有了拾阶,姗姗然,并成了达川区的一张名片。但对我来说,它永远都是外公手绢里层层包裹的疼爱,是母亲转身时偷偷抹去的泪痕,是漂泊在外时最温暖的慰藉。
这碗米线里,盛着整个故乡!
米线,在祖国的餐桌上(组诗)
作者:李代忠
米线,在祖国的餐桌上
它可以叫俭朴
吃一碗
就可以走出达川或者
四川之外
但你不能说它简陋、穷
更不能说它瘦
瘦!川东北的汉子,怎能吼出巴山号子
瘦!川东北的女人,奶水怎能吮育祖国的春天
你看啊!一根就是一缕太阳
你看啊!一梱就是一束温暖
在祖国的餐桌上
我尽量把它和蔬菜凑成一对
那么可以洞房花烛夜了
那么可以从长计议,柴米油盐了
我教育孩子,尽量把抽象形象化
尽量多吃一碗
晚自习不饿
我的朋友很多很多
在祖国的餐桌上
我用米线,敬他们身体健康,福泽绵长
我拿米线,祝他们生意兴隆
在南外绥定大道.胖妹
其实,我并不认识胖妹
认识胖妹
是馆子里瓢出的香
和胖妹结为革命夫妇
是一碗十块钱的米线,透出的康廉
从那以后
我就成了那里的伙计
每天,一根根地放进浪漫
然后把所有的话语,舀到碗里
好辣
我嗞地一声,就用胖妹化解
从那以后
我学会了吆喝
整个绥定大道,都看胖妹手下的缤纷
给外省的月亮
别看月亮大片地罩着祖国
如果用乡愁接住它
筛孔下正是米线
别看外省的床沿
有霜
说到底
都是米线扯着的长头发
今夜
我站到南外
正用一根米线,丈量外省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