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初伏第一天,冬病夏治迎来好时机。为方便市民,德州市中医院东院区进行集中贴敷,将各个科室搬至医院大厅,提供咨询、问诊、贴敷一体化服务,让市民少跑路。该院三伏贴诊疗延续近20年,不仅是老年人“健康必修课”,更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新选择。
贴敷首日现热潮
早上不到8点,门诊大厅内,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肺病科、儿科等8个科室诊桌前已排起队伍。专家们细心观察舌相、切脉,选穴定位贴敷,并叮嘱注意事项。现场气氛热烈,除贴敷服务外,还有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蕴含中医养生智慧的作品赠予市民;同时,多款融合中医药文化的文创产品也进行现场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贴敷人群中不乏“常客”。66岁的张老先生(化名)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4年前尝试三伏贴后,膝腿疼痛和怕凉症状明显减轻,从此成为“忠实客户”。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希良表示,三伏贴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对风寒或风湿性关节痛效果显著。
不少家庭一家老小齐上阵。孙女士(化名)与父母贴完后,又带5岁的儿子乐乐(化名)排队儿科。儿科副主任吴俊健诊断孩子脾胃虚寒,在贴敷同时叮嘱家长:“这个夏天别让孩子吃冷饮了。”
寒湿体质最相宜
三伏贴(天灸)依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在夏季阳气最盛时,通过温阳、益气、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医院每年组织专家深入研究药物、贴法、穴位等,力求最佳效果。
肺病科诊桌前,32岁的货车司机王先生(化名)专程从临邑赶来,他肺炎康复后常感胸闷、遇冷咳嗽,希望贴敷驱散肺中“湿冷气”。肺病科主治医师宋彦伟解释:“原理如同夏天晒被子,用热性药物贴敷特定穴位,驱散体内寒气,寒湿体质者尤为适宜。”
市民陈女士(化名)是过敏性鼻炎“老病号”,贴敷三年后症状缓解,今年特意带闺蜜一同预防。宋彦伟也强调,并非所有咳喘都适用,如咳黄痰的肺热患者,以及糖尿病、瘢痕体质、发病期呼吸道疾病和发烧患者不宜贴敷。一位欲贴敷的口腔溃疡患者,因舌苔黄腻属热症,被医生建议改服中药调养。宋彦伟提醒市民务必到正规机构,经医生辨证后再贴敷。
年轻群体成主力
29岁的教师周女士(化名)在脖子、膝盖贴了药贴。“颈椎疼三年,备课久了头晕手麻,膝盖受凉也疼。同事推荐这是‘中式理疗’,特意来试试。”刘希良主任看着登记名单笑道:“五年前年轻人仅占两成,如今超半数。”他指出,年轻人亚健康多与“阳气耗损”有关,如久坐伤脾、熬夜伤肾,三伏贴能针对性补充阳气,缓解失眠、慢性咽炎、颈肩腰腿痛等。根据大概估计,当日全院接待贴敷患者中,中青年占比高达70%,三伏贴已成为年轻人养生新潮流。
夕阳西下,人流渐疏。刘希良主任仍耐心叮嘱最后一批患者:“贴后忌贪凉,今日别洗澡,冰饮、辣椒、海鲜需忌口,空调别低于26℃。”他指着《敷贴须知》恳切道:“多少人三伏天排队贴药,转身就抱着冰西瓜啃,这不是白忙活吗?冬病夏治讲究‘趁热 ’,一边补阳气一边泼冷水,再好的药也救不了图一时爽快的任性啊。。”
那些小小的药贴,承载着中医“春夏养阳”的智慧。真正的健康,在于“三分治、七分养”的坚持——克制一时之欲,方能让夏日积蓄的暖意,支撑起整个寒冬的安康。
(供稿单位:德州市中医院 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