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真是分分钟被“挖提拉米苏挑战”硬控!
28块钱挖一勺,不管挖多少,都只收28。镜头对着一大盘提拉米苏,主角是一把金属勺,有人屏息凝神,勺子沿着边缘来回试探丈量,架势摆得十足,下手却小心翼翼,只挖走稀碎的一小撮,看得人直呼亏了,也有人显然做足了功课,用巴掌大的餐勺撬起脸大的“提拉米苏山”,安全下车一勺回本。视频往往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流量只为视觉冲击力停留。但在视频背后,一场围绕提拉米苏的狂欢,正在线上线下疯狂上演。
“挖提拉米苏挑战”在社交媒体网站热度可见一斑
本文目录/ content
1: 提拉米苏与它的出圈舞台
2: 流量金山背后——低门槛创业的甜蜜陷阱
3: 离不开的“挖”,才是流量密码?
4:经典与流量碰撞,品质为王
01
提拉米苏与它的出圈舞台
不知不觉间,提拉米苏在社交媒体上,已成甜品界的“老炮儿”。它的出场场景非常广,既能优雅地作为高级餐厅的压轴甜点,又能毫无违和感地出现在烟火气十足的街边小摊。是的,这块经典甜品, 如今还是街头巷尾摆摊创业的热门之选。
提拉米苏的走红路径,大概可以归为三类,首先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挖宝”自助体验式,9.9元、28元、38元...各种价位的“提拉米苏自助”遍地开花。核心玩法就是“自助挖宝”,一把勺,能挖多少全凭本事,这种形式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和胜负欲,一勺下去,挖的是甜品,更是心跳和潜在的“回本”快感。
第二种是街头式的创意甜品,在这里,提拉米苏成为夜市里的一股清流。小摊创业者们不囿于传统,他们给提拉米苏注入了具有网感的灵魂。加上莓果酱、蜜瓜粒、杨枝甘露、紫薯芋泥等新式口味,变身五彩缤纷的“网红款”。在油烟缭绕的烤串、臭豆腐、炒粉炒面大军中,颜值爆表、口味新潮的提拉米苏小摊,显得格外清新脱俗,甚至在豆花、冰粉、西米露这些传统甜汤赛道中,也自带一股洋气的“异域风情”。
图源自@小鹿摆摊日记
此外在甜品店,提拉米苏的地位也很能打,以精致氛围而出圈,在环境考究的甜品店或咖啡馆。精致的骨瓷盘,优雅的环境,侍者托着装有整块提拉米苏的托盘,轻盈地穿梭在顾客之间,随意切下一块,轻轻放入顾客盘中。仪式感满满,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氛围和格调。
图源自@A欧意旅行
02
流量金山背后——低门槛创业的甜蜜陷阱
在烤串主宰的夜市江湖里,提拉米苏带着“小资范儿”脱颖而出,这背后有什么独门秘籍?
首先,它真的“不难搞”。比起需要精准掌握发酵、揉面、温湿度的面包,或者各种考验裱花抹面功夫的精致西点来说,提拉米苏的制作核心就是材料的“层层堆叠”。手指饼干浸咖啡酒液铺底,再分层铺上由马斯卡彭奶酪糊,最后撒上可可粉。工序相对简单,对设备和场地要求不高,原料成本也相对透明可控。低门槛营造出有手就行的错觉。
其次,提拉米苏自带“流量密码”。作为经典甜品,提拉米苏本身就有广泛的认知度和吸引力。而在小摊主的巧思下,不再局限经典口味,街头版本玩起了口味混搭。色彩缤纷的水果、时兴的网红元素,不仅满足了味蕾的猎奇,更让产品极具上镜潜质。颜值即正义,卖相好的提拉米苏,确实堪称“降维打击”的存在。
同时,随着提拉米苏的火爆,原料厂商也在迅速响应。更简化的材料、提拉米苏半成品底胚、冷冻提拉米苏等产品应运而生。大大简化了摆摊流程,降低了入行门槛。
“高级感”和“网红”光环背后,也藏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风险,尤其是在缺乏食安保障的流动摊位中。
上个月,“亳州上百人吃网红提拉米苏后进医院”的词条就冲上热搜,食安警钟敲响,看似简单的提拉米苏和其它甜品一样,对于原料的储存有较高要求。很多传统的提拉米苏配方会使用生鸡蛋来制作。如果店家没有使用严格消毒的“无菌蛋”,或者操作环境、人员卫生不达标,生鸡蛋极易携带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可能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
同时制作提拉米苏的乳制品,也需要在严格的冷藏条件下储存和运输。流动摊位往往缺乏持续可靠的冷藏设备,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露天摆放的提拉米苏简直就是细菌繁殖的温床。即使摊主从冰箱取出,在高温环境下售卖几个小时,风险也急剧升高。反复冷冻解冻,更是大忌,会加速变质和细菌滋生。
此外,流动摊贩的卫生许可证、操作人员的健康证、食材来源的可追溯性、操作环境的洁净度……这些都要被打上问号。在缺乏有效监管和透明信息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判断眼前的这份“网红甜品”是否真的安全可靠。
亳州的事件从侧面反映出了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部分从业者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忽视。
03
离不开的“挖”,才是流量密码?
细数提拉米苏出圈的三个场景,“挖”一词贯穿始终。无论是自助挑战里比拼的一勺功夫,还是路边摊主伴随着“挖”的打包装盒,亦或是高级餐厅侍者优雅地为你挖出一勺,提拉米苏似乎正在脱离规整的“切角”售卖形式,回归到一种更随性的方式,从一大份里,直接挖取。看起来像是一种新奇的吃法,但其实,“挖”着吃,更接近提拉米苏的传统灵魂。
被尊称为“提拉米苏之父”的坎佩尔,他的经典配方,使用的就是生鸡蛋、马斯卡彭奶酪、糖、咖啡酒液浸泡的手指饼干和可可粉。这样做出来的提拉米苏,柔软、湿润,需要用勺子“挖”着吃,因此传统的享用方式,往往就是制作一大盘提拉米苏,放在餐桌中央或甜品台上。吃的时候,用勺子直接从大盘里挖取到个人的小盘或杯子里,直接用勺子挖着吃。这种吃法,既符合它柔软的质地,也带着一种分享的温馨和随意感。
在追逐流量、眼球经济的当下,餐饮业,尤其是甜品赛道,如何才能平衡“流量”与“安心”?提拉米苏界并非没有优秀的代表。这里就不得不提名上海的In Dough We Trust,它一度被称为“上海最好吃的提拉米苏”。如今坐落在文艺气息浓厚的安福路上,店铺是标志性的法式复古田园风,带着浓郁的Vintage腔调,与街景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个打卡点。
图源自@InDoughWeTrust
提拉米苏装在一个长方形的深盘里。点单后,店员小姐姐会拿起一把勺子,直接从大盘子里挖出一块,放到顾客面前的盘子上,不拘一格的方式,透出一种家庭式的亲切和温暖。
04
经典与流量碰撞,品质为王
但形式只是敲门砖,真正从“网红”走向“长红”的,是过硬的品质。食客们评价说,In Dough We Trust的提拉米苏,咖啡的醇香和酒的微醺感平衡得恰到好处,不会过于浓烈抢戏。马斯卡彭芝士奶油馅浓郁、柔滑、轻盈,入口冰凉即化。回味中,可可粉的微苦与酒香的淡淡回甘交织,层次丰富,配上一杯热可可,就是一顿充满“生活美学”的惬意下午茶。虽然如今的“In Dough We Trust”产品线已更加丰富,但那份招牌的、被“随性”挖出的提拉米苏,依然是许多人心头好。它证明了,在网红速朽的时代,扎实的产品力、稳定的口味和独特的体验感,才是维系长久生命力的核心。
承载着甜蜜与浪漫的提拉米苏,值得以更安全、更健康、更注重品质的方式流行下去。在享受“挖”的乐趣同时,守护住关于吃的安全与美好。让这场提拉米苏狂欢,最终沉淀下来的,不仅是流量和话题,更是对美味的尊重,对食安的敬畏。真正的甜蜜,不应伴随着未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