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时爱点外卖吗?
有不少人为了健康和安全
在点外卖时
会选择有实体店的餐饮品牌下单
但近日
话题#堂食用鲜肉现炒
外卖用冻肉预制菜#
让不少爱点外卖的网友心碎了
餐饮店堂食和外卖竟“双标”
“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当外卖提示音响起,河北某烤串店老板张先生熟练地拿起订单小票,对照着从冰柜里翻找烤串。他一边轻声核对,一边利落地剪开包装送往厨房。不到一刻钟,一名骑手将外卖取走了。
然而,当时张先生身旁的另一个冷藏柜里,却整齐码放着色泽鲜亮的烤串。面对记者的疑惑,他指了指记者桌上的烤串:“这是新鲜的,您放心吃。”接着又掂了掂手中的冷冻串说,“这些是外卖用的,不一样”。
记者走近冷藏柜观察,里面的烤串显得格外新鲜,老板直言:“客人来店里,肯定得用新鲜食材。羊肉串用的是当天现宰的羊肉,连蔬菜都是现洗现烤。”
而外卖订单则截然不同:统一使用冷冻肉,先油炸再电烤,8分钟内即可完成接单到打包的全流程。张先生介绍,“冷冻肉提前腌制,加了不少香料,就算配送后口感变差,顾客一般也吃不出来”。
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多地
走访发现
实行堂食和外卖“双标”的店家
并非个案
在多家主打“现炒”的店铺,记者通过外卖下单后观察到,服务员直接从冷藏柜取出预制菜包装,加热后倒入餐盒。而当记者在堂食点同样的菜时,看到厨师现场翻炒。
曾经营快餐店的李先生透露,红烧肉、糖醋排骨等“硬菜”外卖单几乎全靠预制菜,“预制菜加热5分钟就能出餐”。
辅料差异同样明显。天津某菜馆老板坦言,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则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选用当年新米,外卖则使用价格低廉的陈米。
分量与加工流程的“缩水”则更具隐蔽性。记者在某川菜馆点同一道“鱼香肉丝”,堂食分量明显大于外卖。外卖餐盒底部被设计成凹陷状,视觉上难以察觉差异。该店厨师透露,“外卖分量比堂食少20%至30%是行规”。
商家诉苦:被平台逼的
烤串店老板张先生透露,一些平台的满减、折扣活动成本实际上多由商家承担,“不参加活动没流量,参加了就只能从食材上抠成本。”
还有商家表示,平台的配送时效和评分机制进一步加剧“双标”。
某连锁品牌区域经理透露,平台规定“一定时限内送达率”必须达95%以上,否则降权限流。“外卖现做根本来不及,只能用预制菜。”
北京一位餐饮店老板坦言,预制菜成本仅为现制菜品的60%。以糖醋排骨为例,现制需排骨150克(成本约8元),预制菜仅需5元,且省人工。“一家日均百单的店,用预制菜每月能省约1.5万元。”
在此背景下,行业容易陷入恶性低价竞争,商家不断压缩成本,最终牺牲品质。
对此,不少网友评论
“心碎了”“怪不得外卖不好吃”
专家:需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启梁建议,平台可以要求商家清晰、显著标注商品属性,如“预制菜”“冷冻复热”“现场制作”等。某试点平台数据显示,强制标注后,预制菜订单量下降23%,同时投诉量下降67%,说明透明化有助于建立合理预期。
王启梁说,当冻品伪装鲜肉成为潜规则,当包装费接近甚至超过食材成本,不仅伤害消费者,也会损害整个外卖行业。唯有打破信息壁垒、提高违法成本、重塑监管体系,才能让外卖与堂食回归“同质同标”,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公平。
坊友们平时点外卖
有遇到过跟堂食口味、分量
差很多的情况吗?
欢迎留言都来说说
综合自央广网、法制日报、海报新闻、话匣子、上观新闻、网友评论等
来源: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