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茶在春熙路店推出的“新川椒滇红”,用川椒、滇红碰撞出 “脱离甜味的奶茶”,到奈雪以云南树番茄打造 “双抗小红瓶”;从瑞幸将东北冻梨融入咖啡,到放哈用兰州甜醅子调出西北风味 ......
越来越多茶饮品牌,正把地方特色食材当作 “破局利器”,在菜单上写下 “家乡味”。
01■
茶饮品牌,纷纷下注“地方猛料”
7月15日,喜茶在四川春熙路店上新了“新川椒滇红”(售价22元/杯),吸引不少粉丝围观。
根据官方资料介绍,该新品以四川金阳青花椒、四川汉源红花椒以及云南荜茇三味真椒为核心原料,采用传统滇红茶工艺和焙火工艺,搭配四川凉茶黄苦荞和源牧牛乳研发而成。
顶部铺以芝芝云顶后,还撒上了蜂窝碎和辣椒丝以提升香气和辣味。为此,不少网友调侃,这是一杯“脱离甜味的奶茶”“充满了喜茶的艺术感”。
我们不具体评论该奶茶的具体风味,但从中可以窥见:喜茶从今年开始正在加速给茶饮融入“家乡味”。
4月15日,推出“木姜子滇木瓜”,用云南特有的酸木瓜搭配木姜子,加入爆汁甜杨桃与经典绿妍茶底;
5月13日,“江边里・芝芝柑普”选用江门新会柑普茶作为特色茶底,在茶顶铺上芝芝云顶,再撒陈皮粉;
同月19日,首款芝士咸酪“藏茶”仅选用地方食材,如四川雅安藏茶与凉山黑苦荞;
6月12日,新品“奇香黄皮桃”选用岭南应季黄皮鲜果现榨而成,充满岭南风味。
除了喜茶,奈雪的茶也在“地方食材”领域持续投入。如今年春日推出的“滇西树番茄双抗小红瓶”,以云南山野为灵感,精选滇西树番茄,搭配圣女果、云南蓝莓制成,一上市便荣登外卖平台TOP榜。
而COCO则瞄准“新疆有机水果”赛道,如在今年4月推出“超级沙棘杯”,每杯含92颗新疆有机种植的大果沙棘。
今年荔枝季兴起时,多个茶饮品牌尝试将地方荔枝与冰茶融合。如茶百道推出的“荔枝冰奶”和“海盐荔枝冰茶”,均选用广东廉江的妃子笑荔枝,果肉脆嫩多汁。
除茶饮品牌外,咖啡连锁品牌瑞幸也对“地方食材”青睐有加。如其今年力推的轻乳茶系列深度挖掘“地域元素”:
轻乳茶·鲜萃轻栀子:精选四川雅安、乐山高山绿茶茶坯,佐以大花栀子和二花栀子制成;
轻轻茉莉·轻乳茶:采用广西横州七窨双瓣茉莉花茶,辅以轻乳奶基底调制而成。
除了轻乳茶,瑞幸去年将东北特色冻梨食材融入咖啡饮品中,和《乡村爱情》联名推出大冻梨系列新品“大冻梨拿铁” 和 “大冻梨美式”,梨味明显、口感清爽,引发消费者追捧。
在“地域食材热”的背景下,一批深耕区域食材多年的茶饮品牌开始加速扩张,向一线城市渗透铺开门店。
如甘肃茶饮品牌放哈,以兰州民俗小吃文化为基底,将甜醅子、软儿梨、灰豆子等西北传统食材融入茶饮,推出醅子奶茶、浆水薄荷茶、灰豆子奶茶组合、软儿梨柠檬茶、紫烟青山三炮台等一系列“西北茶饮”。截至2025年7月,已在陕甘青宁四个西北省份覆盖百家门店,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了上海和广州等一线核心城市。
还有海南的老盐季,长期以“海南老盐,手作鲜果”为卖点,将老盐和应季水果融合,构建一系列老盐茶矩阵,在当地扩店百家后,也在广西柳州、郑州等地也有不少门店。
除此之外,一些广为人知的区域头部品牌也在去年开始向一线城市扩店。如西安茶话弄,2020年起以“长安茶”为核心,将茯茶、桂花等陕西特色食材融入产品,从区域品牌向全国扩张,2024年门店突破1000家,覆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而成都的树夏以“手作鲜果+地域风味”为特色,在成都本地成功后,2024年在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开设门店,如北京凯德MALL西直门店、杭州临平银泰城店。
还有贵州的英歌魂:以潮汕工夫茶为灵感,融合凤凰单丛、南姜等广东地域食材,2024年起在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开设首店,形成“茶+潮文化”模式。
02■
茶饮品牌挖掘“地方食材”,有何妙招?
茶饮品牌挖掘“地方食材” 的 “妙招”,体现在从供应链深耕到文化赋能的全链条创新,通过精准切入地域特色与消费需求的结合点,实现食材价值最大化。
1、在供应链层面,茶饮品牌深入产地源头精选特色食材,构建差异化原料壁垒。
喜茶在云南石屏建立羽衣甘蓝定制基地,采用微生物制剂替代化学农药,实现800项农残零检出;奈雪的茶原料版图覆盖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其“尔滨列巴宝藏茶”特选东北黑土地种植的粘苞米,强化原料地域属性。
2、在文化层面,品牌通过将地方食材与民俗文化深度绑定,打造可感知的文化标签,进而指导产品研发与品牌塑造。
放哈以兰州民俗小吃文化为基底,将甜醅子、软儿梨、灰豆子等西北传统食材融入茶饮;西安茶话弄则以长安文化为载体,挖掘陕西特色茶叶作为地方食材。
基于此定位,品牌深入挖掘地域食材:放哈团队走遍甘肃调研,将灰豆子、冻梨、杏皮等特色物产融入产品矩阵;成都的树夏依托西南地域文化背景,开发本土水果资源;西安茶话弄回溯唐代茶饮历史,复刻泾阳茯茶、桂花乌龙等经典茶底。
为具象化地方民俗文化,品牌在命名体系与门店设计上创新发力。放哈以兰州方言“放哈”(意为“放下”)命名,将甜醅子、软儿梨等西北物产与“烦事先放哈”的豁达生活哲学结合;茶话弄以“长安茶”为核心,门店装修复刻唐代市井风貌,产品命名如“梅占摇红”呼应长安八景,强化文化场景联想。
3、在创新层面,品牌通过跨界融合与功能化开发激活地方食材潜力。
一方面,突破单一味觉定式,通过食材混搭激发风味层次:喜茶“新川椒滇红”将四川青花椒、云南荜茇与滇红茶结合,顶部撒辣椒丝提升辛辣层次;奈雪“滇西树番茄双抗小红瓶”以云南山野树番茄搭配蓝莓,主打抗氧化功能。
另一方面,结合轻柔茶底与超级植物打造健康化产品。瑞幸轻乳茶系列选用广西横州七窨茉莉花茶,搭配轻乳基底降低热量;茶百道“超级蔬食”系列以小麦草、羽衣甘蓝鲜榨,突出膳食纤维与天然叶绿素的健康属性。
03■
为何茶饮品牌集体盯上“地域食材”?
一是同质化突围,将产品口味从“甜味内卷”升级为“风味内卷”。
传统茶饮长期依赖“奶茶+珍珠+奶盖”等经典配方,即便将茶饮升级到果茶,所用水果也为没有区域限制大众的甜水果。
随着时间推移,基于这种模式产品研发,会带来一种困境,行业在高速扩张中陷入“标准化舒适区“。首先,创新停留在“配料叠加”层面;其次,长期陷入“奶茶=甜水”的刻板印象,最终陷入”产品越做越像,消费者越喝越腻“死循环。
而地域食材的引入,会打破这种“甜味内卷”、“研发固化”的这种死循环,帮助品牌在产品同质化红海中,打造新的风味壁垒。
喜茶的“新川椒滇红”用四川青花椒、云南荜茇打造辛辣层次,打破茶饮甜味定式;放哈的“醅子奶茶”以兰州甜醅子为基底,融合西北发酵风味,形成独特记忆点。
二是市场突围:通过聚焦地域风味,集中有限资源快速构建区域壁垒,再谋划全国市场。
茶饮市场历经十多年激烈竞争,现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连锁覆盖率已达62%。这意味着在全国市场,各区域均挤满竞争对手。
从品类角度看,主流品牌主打珍珠奶茶、柠檬茶、鲜制果茶等品类,品类增量空间所剩无几;
从定位角度看,品牌多围绕“鲜制”“健康”等概念展开,差异化不足;
从食材角度看,大众日常水果已被充分开发,剩余可用食材难以支撑更大市场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小品牌若要维持品牌“新鲜感”并快速突围、确立市场站位,唯有将聚焦战略转向地方经典食材——避开全国性竞争,锁定区域红利,以有限投入撬动区域市场,构建区域壁垒。
例如,贵州英歌魂以潮汕工夫茶为灵感,先在贵阳、遵义等本地市场成为“潮汕文化代表”,再凭借“凤凰单丛茶底+南姜粉”的差异化标签向深圳、广州扩张,2024年门店数突破80家,其中30%位于一线城市。
甘肃茶饮品牌放哈则以兰州民俗小吃文化为基底,将甜醅子、软儿梨、灰豆子等西北传统食材融入茶饮,门店数量扩充至百家。
这些地方茶饮品牌的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一条可行增长路径:
其一,深耕1-2款地域核心食材,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降低试错成本;
其二,将地域风味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赋予品牌“城市名片”属性,吸引游客与外地消费者主动传播;
其三,以“地域风味+高性价比”快速占领本地市场,形成“区域心智垄断”。
最后,需求突围,地域食材往往承载着地方饮食记忆与文化认同,能为消费者创造“情感共鸣”。例如,甜醅子是兰州人从小接触的“解暑神器”,茯茶在陕西已有千年历史,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贸易商品。
品牌一旦将地域食材融入茶饮,就相当于为产品注入“文化情感”;若再通过包装、门店场景放大“文化情绪”,便能将地方茶饮从“风味符号”升维为“心智符号”。
当在外的地域受众因“怀念家乡”、其他城市消费者想“体验地域文化”,或是本地消费者因“认同本地风味”等动机产生消费需求时,都会倾向于选择该品牌,进而形成不可替代的消费忠诚度。
04■
挖掘地域食材的四大“拦路虎”
当然,茶饮品牌挖掘“地域食材”也面临诸多困境。
第一,地域食材往往具有小众性与地域性,供应链成熟度低,易受自然条件与产量波动影响。
例如,云南酸木瓜仅在滇西部分区域盛产,且单颗重量需达140g以上才符合加工标准,合格果率不足30%;新疆沙棘虽营养丰富,但鲜果采摘期仅20天,且果实带刺、人工成本高,导致原料价格波动幅度可达50%以上。
第二,小众地域食材的认知壁垒显著,需长期投入进行消费者教育。
例如,潮汕油柑在被茶饮品牌推广前,仅在华南部分地区流通,多数消费者对其“先苦后甜”的风味特点完全陌生;甘肃甜醅子的发酵工艺与米酒相似,但因“燕麦基底”的独特性,需通过门店试喝、短视频科普等方式解释其口感。
第三,地域食材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与茶饮品牌的规模化需求存在天然冲突。
例如,陕西泾阳茯茶的“发花”工艺依赖传统作坊式生产,单日产量仅数百公斤,难以满足连锁品牌的万店扩张需求。
第四,地域食材的独特风味具有强烈地域标签,跨区域推广时需平衡“地道性”与“普适性”。
例如,喜茶“新川椒滇红”的椒麻风味在川渝地区接受度高,但若推广至江浙市场,可能因“辣味违和”导致复购率偏低。
小结:
当喜茶的川椒遇上滇红、放哈的甜醅子装进奶茶,当老盐季的海盐渗进鲜果、茶话弄的茯茶重现长安滋味,地域食材早已不只是杯里的配料,而是带着风土人情、味觉记忆和文化认同的“流动符号”。
品牌们扎进供应链打破地域阻隔,借文化给食材添上温度,靠产品创新勾起消费者的新鲜感,让“家乡味” 走到更宽的市场。
当然,小众食材不好量产、地域风味难在异地受欢迎、让消费者接受这些食材要花不少功夫,这些仍是挡在前面的难题。
但有一点很清楚,当茶饮和山川湖海、老辈传下的记忆紧紧连在一起,这场 “地域突围” 说不定正悄悄画出行业的下一条增长线。
-END-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