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寺地铁口,两家奶茶店上演着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左边,喜茶悄然撤掉“美团专送”灯箱,玻璃门上“小程序点单免排队”的贴纸在夕阳下闪耀着自信的光芒;右边,蜜雪冰城则挂出“招全职月薪6500”的醒目标语,店员嘶吼着“扫码领5元券”,却鲜有人问津。 一群穿着校服的女孩们举着手机,讨论着:“喜茶会员券还能买一送一,蜜雪没补贴还不如喝矿泉水呢!” 这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茶饮市场残酷的分化现状。
这场分化源于近期席卷外卖市场的补贴大战。几周前,京东、阿里等巨头投入巨资,引发了外卖订单量暴增,从每日一亿飙升至两亿五千万。 重庆解放碑,凌晨两点,蜜雪冰城00后店员小陈机械地摇晃着雪克杯,指尖被冰水浸泡得发白。外卖打印机疯狂打印着订单,每张订单上都印着刺眼的“满25减12”——即使是8元的冰鲜柠檬水,扣除平台抽成和配送费后,门店几乎毫无利润。店长红着眼咆哮:“总部要流量,平台要数据,只有我们在用血汗熬汤!” 同一时间,深圳万象城喜茶黑金店却是一派轻松写意,白领Lisa悠闲地扫码点单,28元的“多肉青提冻”没有任何满减标识。“美团?早就卸载了,”她轻晃手机,“会员积分、生日赠饮券,不比那些凑单满减香吗?”
这场狂欢的背后,是许多品牌的挣扎。上海五角场,霸王茶姬单日爆单800杯,流水高达五万八,但实收却不到两万。店长老张瘫坐在空原料箱上,点燃一支香烟,颤抖着调出后台数据:原价22元的“伯牙绝弦”,在“满40减20免配送费”的组合拳下,利润几乎被榨干。 郑州的三家书亦烧仙草加盟店老板老王也心酸不已,七月实收率从80%暴跌至50%。为了凑够起送价,学生们甚至想出了“奶茶拼单术”:四人分三杯,还要分装八个小料杯。 沪上阿姨南京珠江路店的情况更糟,七月实收率跌破30%。 一杯18元的“血糯米奶茶”,顾客实付8元,平台抽走4.5元,骑手费3元,剩下的0.5元要覆盖杯子、吸管、水电、人工以及3.2元的原料成本。“每卖一杯亏三块,”店长阿芳无奈地说。
7月18日,监管部门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等平台,要求其理性竞争,补贴大战戛然而止。7月19日,重庆中心城区茶饮店外卖订单量骤减,有店员坦言:“当天上午的单量只有上周同期的三分之一。” 市场迅速回归理性。
而喜茶,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它对外卖补贴说“不”,从未入驻饿了么和京东外卖,只与美团保持合作,这与其2018年获得美团龙珠资本的投资有关。 这种策略并非偶然,喜茶深知过分依赖价格战会损害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对其品质和服务的认知。 在2022年的“十巨头抵制外卖满减”行动中,喜茶小程序销售额不降反增,如今其私域会员体系更加强大,30天内复购率高达45%。 消费者储值500元可获得80元额外赠送,生日赠饮券等会员专属福利,远比外卖平台的凑满减更具吸引力。
这种策略也体现在成本控制上。 随着外卖平台抽成比例上升,加上配送费和补贴,商家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喜茶通过减少对补贴的依赖,有效控制成本,确保了企业的财务健康。
这场补贴战清晰地展现了奶茶行业的两种发展逻辑:一种是以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为代表的“规模派”,它们以加盟模式为主,客单价低,迅速占领市场。 蜜雪冰城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实现主要物料自产自供,大幅压缩成本,全球门店数已突破两万家,2024年全年营收有望突破240亿元。 另一种则是以喜茶为代表的“品质派”,它们专注于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注重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
然而,规模派在这场补贴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蜜雪冰城河南焦作加盟商老李展示的流水令人触目惊心:单日986单创历史新高,实收金额却比淡季还少两千元。 补贴退潮后,美团补贴缩水超七成,重庆观音桥商圈的蜜雪冰城店员望着空荡荡的取餐台苦笑:“昨天单量只剩补贴高峰时的十分之一。”
茶饮行业资深操盘手张明总结道:“这场补贴大战,最终会淘汰掉那些盲目追求规模、忽视利润的品牌。” 头部茶饮品牌高管也表示,大部分外卖补贴都是随机的,他们更注重门店利润,一旦触发亏损机制,会立即叫停外卖补贴。
站在广州塔顶,俯瞰珠江新城两千家奶茶店,那些通宵达旦亮着的灯箱,如同垂死的萤火虫,照亮着00后店员疲惫的双手、加盟商焦虑的眼神,以及总部财报上看似光鲜的增长曲线。 这场残酷的市场竞争,最终将留下谁,时间会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