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时,学长热情地带给我们家乡特产——叻沙风味的杯面。充满南洋风情的叻沙是马来西亚的代表性美食。一碗叻沙的味道层次丰富,椰蓉的甜润里藏着青柠的酸涩,香料的热烈中裹挟着海风的清凉。我们和学长的交谈,正如他的大学时光,充满缤纷滋味与百般趣味。当我们端起这碗“叻沙”,品尝到的不仅是南洋风味,更是一位国际学子在清华园里创造出的青春百味。
刘凯恒
刘凯恒,经济与金融专业,经16班。
现担任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学生助理。
曾获北京市政府奖学金、“一带一路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突出贡献奖、社会工作优秀奖学金、志愿者优秀奖学金等荣誉。
毕业后于清华经管学院攻读管理硕士学位(MiM)。
01
从“萌新”到国际办“活地图”
“签证要怎么申请?”“保险要怎么购买?”这些细节问题常让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困惑不已。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需要有温度的服务支撑。每年正式开学前,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便会为国际新生创建线上答疑群,来自马来西亚的刘凯恒活跃其中,随时准备着用自己的丰富经验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
作为一个经历过繁琐手续的麻烦,曾艰难地适应过渡期的国际学生,刘凯恒深知学校提供行政服务支持的重要性。“很多新生是第一次来中国求学,不太了解签证办理、保险购买等细节。这时,如果有人为他们提前说明办理流程和注意事项,就能够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也能让同学们更安心。”他解释道。而这种行政工作的难点在于,不同新生的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最初,我以为自己的申请经验就足够帮助大家,结果发现每拿到一份材料,我都无法完全确定材料是否完备无误,要一份一份地找老师沟通请教。”刘凯恒笑道。
刘凯恒(前排右一)与清华国际学生合影
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刘凯恒在国际学生学者中心社工的历练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刘凯恒在国际学生工作中迈出的第一步,是大二暑假担任国际新生拓展营辅导员。拓展营为国际学生们提供了入学前三周的适应期,帮助他们提前熟悉清华校园,适应国内的学习节奏。在回忆这段时光时,刘凯恒总结道,辅导员工作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让他明白“万事无小事”。这份细致与负责的态度也为之后的工作做了重要铺垫。
刘凯恒(前排右二)组织拓展营闭营仪式
在此之后,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本科组老师邀请刘凯恒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担任本科组学生助理,协助处理签证延期等手续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来,国际学生学者中心成立了规范化的学生助理制度,依据简历为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们分配工作,刘凯恒由此开启了更系统的服务工作。最初他主要负责签证相关事务,而后他也参与很多活动的带队工作。回顾工作经历时,刘凯恒总结:“大三秋季学期,我首次带领学者和学生一起参观故宫,大四时间更加充足,到现在为止,我至少带队完成了10场活动。”
刘凯恒(后排左一)参与组织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举办的京东参访活动
更让刘凯恒感到欣慰的是,在服务过程中他也见证了许多学弟学妹的成长。“冯礼显(经管学院3字班国际学生)成了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在学校办起了社团,也举办了很多演出;罗家乐(经管学院3字班国际学生)当上了马来西亚联谊会会长;还有很多同学在学业、社工、兴趣方面有亮眼表现。看到他们绽放光彩,我感受到了社工的意义。”刘凯恒感慨道,“我不能说每一个人都能够全面开花,但我觉得特别自豪,我在国际新生拓展营带出来的同学们在认真地享受大学生活,许多人也走上了服务他人的道路。”
刘凯恒(右侧第三位)与拓展营学弟学妹聚餐合影
在刘凯恒看来,自己不仅是在完成行政支持工作,更是在传递一种“不用怕”的心安。许多国际学生初到中国,学习、生活难免有不适应,“但如果知道有位相识的学长在国际处担任学生助理,遇到不懂的事情可以随时询问。朋辈之间的帮助与交流,能帮大家有效解决很多问题,也能让大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种温暖的传递,正是他眼中跨文化服务的核心价值。
02
艺术在不同故事里生长出共鸣
2023年春天,刘凯恒跟随“益行千里”实践支队奔赴云南大理。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他接触到很多自闭症儿童,也照顾着有狂躁症倾向的孩子。
洱海边,微风轻拂,蓝天白云倒映在如镜的湖面,刘凯恒和队员们带领孩子们用画笔捕捉苍山的轮廓、湖水的波光。当那些充满童真的色彩在画纸上肆意绽放时,团队萌生了举办画展的念头。
刘凯恒和队员们希望,这些被色彩浸润的画纸,能成为外界读懂特殊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于是在返校后,他们在清华大学情人坡为特殊儿童办了一场迷你画展。这些儿童的画作带着洱海边的阳光与风,让许多过路者驻足凝视。刘凯恒和队员们希望能够通过画展,让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
刘凯恒(二排左四)参加益行千里赴大理实践
除了画布上的斑斓色彩,刘凯恒还从舞蹈中体会着流淌的援建温情。他进一步感受到艺术是连接不同文化、心灵的通用语言。加入清华舞蹈队后,他参演了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这支舞蹈讲述了山东日照对口扶贫新疆麦盖提县的故事,展示共同富裕和脱贫攻坚的主题。
最开始接触这个舞蹈的时候,作为国际学生的刘凯恒对故事背景和情感内核的理解并不算深刻。不过随着音乐老师和剧目负责人的耐心引导,刘凯恒开始走近这段跨越山海的帮扶故事。他通过反复感受音乐的律动、深入学习舞蹈的背景而走进角色。当刘凯恒把自己想象成援建者,想象成麦盖提的百姓,那些旋转跳跃的动作便被赋予了更加浓郁的情感、更加厚重的温度。
刘凯恒参加清华舞蹈队·形影间专场演出
清华舞蹈队·形影间专场演出剧照
在清华舞蹈队的排练间隙,指导老师的一句话让刘凯恒印象深刻:“舞蹈是跨越语言障碍的艺术,要用肢体传递情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因艺术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得以读懂彼此的故事。真心跨越山海,在人们心间架起共鸣的桥梁。
03
把每个不确定写成敢于试错的注脚
丰富的社工、多彩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刘凯恒乐观积极、一往无前的一面。然而,刘凯恒也有过因惧怕未知而错失机会的时刻。他曾因对学业的担忧而放弃了外出交换的机会,“现在想来是比较遗憾的事情。”他坦言。他不愿自己的遗憾再度发生在学弟学妹身上,于是为国际生学弟学妹们进行选课指导时,在介绍课程基本信息与安排之外,刘凯恒会鼓励大家勇敢尝试,“尤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要太有后顾之忧,磨灭自己的学习兴趣。”
毕业后,刘凯恒将继续留在清华经管攻读管理硕士学位。做出这一决定前,刘凯恒也经历过对未来发展规划的复杂思考。“可能是文化环境不同,我感觉身边的马来西亚同学很少会在本科后选择继续读硕士,更多的会选择去工作。有提升需求时,再去读MBA或者是特定的课程项目。”因此,刘凯恒最初并没有坚定的读研想法。
大三暑假,刘凯恒回到家乡马来西亚,在一家新加坡证券公司开在马来西亚的分行进行暑期实习,并凭借实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拿到了return offer。面临回国工作与留在中国深耕学业的抉择,刘凯恒向自己的毕设导师吴斌珍寻求建议。吴老师关于身份切换的看法也触动了刘凯恒:“从读研踏入工作是一个自然切换过程,但先参加工作的人可能很难从‘打工人’转变回学生。”面临前路的不确定性,他决定先抓住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多可能。
于是,他向学弟学妹、也对自己真诚寄语道:“大学四年就是一条需要自己走的路,没有谁的脚印能完全复制。别怕迷路,那些岔路口的风景或许藏着意外的答案。也别困在别人的节奏里,你的时区自有独特的花期。无需焦虑,勇往直前,大胆试错,按自己的步速往前走,慢慢就会发现,忠于内心的每一步,都在把日子写成无可替代的故事。”
四年来的尝试与探索、热爱与奉献成为日日滋长的养料,如今清华园里的这颗“南洋树”正在葱郁着,从容奔赴下一段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