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资本追捧的零食折扣店,如今却成了加盟商的噩梦。2023年,这股席卷全国的零售风暴,在短短一年内便由盛转衰,留下遍地哀嚎的加盟商和血淋淋的教训。
一、资本狂潮下的“韭菜地狱”
2023年,零食折扣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门店数从2021年的2500家飙升至2.2万家,日均新增20家。资本的疯狂涌入,更是火上浇油,全年行业融资额突破80亿,巨头企业竞相跑马圈地。然而,这看似繁荣的景象下,隐藏着残酷的现实:62%的门店倒闭,转让费归零也无人问津。山东乐陵市的李军,便是这场资本盛宴的牺牲品之一。他用裁员补偿金和积蓄凑齐70万,加盟“好想来”品牌,在小学旁开了一家180平米的零食折扣店。开业首月,日均流水高达1.5万元,客单价达到四五十元,让他一度以为找到了财富密码。然而好景不长,仅仅12个月后,日均流水暴跌至3000元,最终不得不关门大吉。
二、价格战的绞杀与“低价引流 高价宰客”的陷阱
低价策略是零食折扣店的生存之本,却也成了其走向衰败的绞索。一条200米长的街道上,零食店从一家暴增至五家,激烈的价格战不可避免地爆发。每月一次的88折促销,变成了每周两次的68折,甚至更低的49折。李军无奈地表示:“县城的顾客只认价格,不降价就没人,降价了等于白干!” 这种疯狂的价格竞争在全国各地县城遍地开花。郑州一家门店的“1.9元可乐引流,48元/斤饼干宰客”的套路更是暴露了行业的乱象。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吐槽被“刺客”狠宰,这种“低价引流 高价宰客”的模式,最终只会损害消费者信任,加速门店的衰败。 头部品牌如万辰集团,凭借其2.8万家门店的规模优势和强大的议价能力,牢牢占据黄金地段,其坚果采购价比中小门店低30%,而中小品牌则面临着高达50%的进货成本压力,利润空间被压榨到极限。万辰集团的财报显示其残酷的盈利现状:每卖出40元商品,净利润仅有1元。
三、食品安全问题与白牌商品的信任危机
在低价策略挤压利润空间后,食品安全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开始频发。 “鬼秤”、“过期食品”、“假配料表”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 “零食很忙”被曝出“鬼秤”问题,同一袋零食两次称重价格相差一倍;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零食折扣店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超过300条,包括变质饮料、虫蛀食品、发霉食品等。良品铺子更是深陷“配料造假”风波,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白牌商品更是成为重灾区,小作坊代工的饼干菌落总数超标,导致消费者食用后腹泻就医。这些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零食折扣店的信任,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衰败。
四、恶性循环下的集体溃败
2023-2025年,全国零食折扣店闭店率高达62%,许多门店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宣告倒闭。浙江“乐淘”店日均流水从1.5万暴跌至3000元,苦撑7个月后最终关门;“惠享”店则在八个月后倒闭,老板甚至贴钱发放员工工资。转让市场彻底冰冻,过去只需3个月便可转手的热门铺位,如今平均需要等待14个月才能找到下家。甚至有店主挂出“0元转让,只求接手剩余房租”的告示,却依然无人问津。加盟商维权群里,血泪账单不断刷屏,有人投资80万三个月血本无归,有人贷款50万无力偿还被银行催收。资本市场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2023年第一季度行业融资额暴跌78%,2024年更是出现了首轮撤资。良品铺子第二大股东疯狂套现,头部企业净利润率跌破3%,甚至出现巨亏。
五、过度饱和、成本失控、信任崩盘:零食折扣店死亡的症结
过度饱和是导致零食折扣店集体溃败的首要原因。李军所在的县城,短短时间内就涌现了20多家零食折扣店,其中43%的倒闭原因正是“区域过度饱和”。头部品牌为了快速扩张市场份额,不惜采用“插店”、“翻牌”等策略,在竞争对手隔壁开设门店,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成本失控更是雪上加霜。一线城市高昂的租金、人工成本和水电费,以及县城低客流带来的低坪效,都让零食折扣店苦不堪言。某品牌加盟商自曝,房租占比从8%飙升至18%,员工工资上涨30%,推广费用翻了4倍,月坪效从8000元骤降至2800元。此外,白牌商品信任危机也加速了行业的衰落。曾经对低价零食趋之若鹜的年轻人,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被各种打假博主“洗脑”,对产品质量和配料表抱有高度的怀疑。 最终,所有低价捷径都变成了深渊陷阱,无数加盟商在转让合同上摁下手印,留下了这波零售狂潮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