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超意兴的一天,就像饭桌上少了米饭一样难受。”
很多外地人听完还会一笑置之,直到亲身走进那家店,看见排队的人流,尝上一碗白米饭配把子肉,再咬一口冒着热气的油炸小吃,才会理解这句调侃背后的分量。
超意兴更是一度把店开进了北京,这家扎根济南三十多年的快餐连锁,终于迈出了“走出山东”的一步。
第一天开业,就有食客专门开车几十公里过来打卡。有人说:这下北京的打工人终于要被“喂饱”了。
可问题来了,在连锁餐饮竞争激烈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乡村基、老娘舅早已遍地开花,超意兴凭什么能杀出重围?
01
要说超意兴的根基,那一定是把子肉。
在山东,几乎没有人没吃过把子肉。这道菜的灵魂是红烧后的香气和肥而不腻的口感。
济南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米捞饭配把子肉,饱腹又解馋。
超意兴的把子肉,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红烧肉,它讲究卤汁入味,肥瘦相间,切片厚实。
搭配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米饭,能让一个工地工人吃得心满意足,也能让学生党觉得超值。
据说,在济南,超意兴一天要卖掉十万斤把子肉。光凭这一道菜,就足以稳坐济南快餐界的头把交椅。
更关键的是价格,荤菜最低5元,最高也就8元,一碗米饭1.5元,小吃大多在1至3元之间,还免费供应玉米糊。
这意味着,人均十四五元就能吃好吃饱。对比动辄三四十元的洋快餐,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降维打击。
有人调侃说,肯德基让你算账,超意兴让你放开吃。
02
别看超意兴今天风光无限,其实它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
1993年,创始人张超在济南开了一家不足二十平米的小饭馆,主打祖传把子肉。
当时餐饮市场还远没今天这么卷,顾客冲着味道正宗就能上门,小店生意不错,但扩张却并不顺利。
那时候的超意兴什么都做,炒菜、砂锅、烧烤全往外推,菜品繁杂但没有特色。
再加上缺乏管理经验,分店质量参差不齐,十年时间过去,门店数量连二十家都没突破,开一家倒一家,差点被市场淘汰。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之后。
张超意识到,餐饮要做大,不是靠品类堆砌,而是靠极致化。
于是他痛下决心,把复杂的菜单砍掉,只留下二十种左右的SKU,把子肉定为核心,一切都围绕它来做组合。
与此同时,超意兴引入中央厨房,保证所有分店的出品统一。
德国进口设备能把每片肉的重量误差控制在两克以内,既省人工又保品质。
供应链也做到自建闭环,采购、仓储、配送一条龙,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食品安全。
可以说,超意兴把“薄利多销”四个字做到了极致,价格便宜,却能靠规模盈利。
也正是这样的调整,让它慢慢在济南扎下根,最终开出四百多家门店,成为当地人真正的“食堂”。
03
很多人以为,超意兴的成功只是因为便宜。其实不然。
便宜谁都会做,但能把便宜做出标准化,做出口碑,做成一个城市的饮食符号,那就不容易了。
以蜜雪冰城为例,三块钱的冰淇淋能撑起两万多家门店,不只是便宜,而是供应链效率和品牌心智的双重胜利。
超意兴走的路子与之类似。它牢牢抓住工薪阶层的需求:要实惠、要干净、要稳定。顾客不是来这里享受仪式感,而是来解决一日三餐。
所以你在超意兴很少见到花哨的装修,更多是简单明亮的灯光、宽敞的桌椅和随取随走的动线。
它的核心不是氛围,而是效率,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多的人吃到便宜管饱的饭。
这种定位,也让超意兴天然拥有庞大的客群。一个城市只要有人打工、有人上班,就有它的市场。
04
品牌做大了,烦恼自然也来了。
2018年起,市面上陆续冒出超运兴和超益兴等山寨品牌,它们的店面布局、菜单设置甚至商标设计都与正主如出一辙。
更离谱的是,有的山寨店还挂上了“放心早餐工程”的牌子,冒充官方背书。
这样的行为对消费者是一种误导,对品牌则是赤裸裸的伤害。
一旦山寨店出问题,背锅的往往是正主,超意兴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甚至赢下过几百万的赔偿案。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在餐饮行业,品牌力就是护城河。
只要有人抄袭你,说明你已经成了行业标杆。关键在于,如何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守住口碑,不让自己被“稀释”。
05
超意兴走出山东的第一站,选择了北京,这是一个大胆但也充满风险的决定。
北京的餐饮竞争极为激烈,火锅、烤串、快餐、西餐应有尽有。
消费水平高,顾客挑剔,容错率低,能在济南风生水起,不代表能在北京立足。
但从开业情况来看,超意兴的第一步还算稳,依然是那套低价策略,一饭一荤两素二十元,吸引了大量打工人尝鲜。
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把它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并列,称之为“快餐三巨头”。
问题在于,长远来看,北京顾客是否愿意把它当成常去的饭馆?
便宜能带来短期热度,但如果味道和服务不过关,顾客的耐心也会很快耗尽。
这恰恰是超意兴必须补的短板,在一些点评平台上,已经有老顾客吐槽。
味道不如以前、服务态度冷淡、肉量缩水。如果这些细节不改进,再低的价格也留不住人。
06
超意兴的崛起,折射出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中式快餐?
西式快餐靠品牌和标准化走天下,中式餐饮则以多样性著称。
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缺乏能全国复制的中式快餐品牌。老娘舅、乡村基算是探索者,但影响力仍有限。
超意兴的模式提供了一种答案:用极致的性价比抓住工薪阶层,再用供应链和标准化保证扩张。
它可能无法覆盖所有消费层级,但在“吃饱吃好”的需求上,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快餐逻辑。它没有高大上的包装,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它不追求溢价,而是追求规模效应,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和千万个普通人的日常紧密相连。
07
从济南的一家苍蝇馆子,到如今迈进北京的连锁快餐,超意兴走了三十年。
它靠的是一碗把子肉,一份实惠的白米饭,一次次对供应链的改造和管理制度的打磨。
未来的路并不轻松。
走出山东意味着离开舒适区,要面对更加挑剔的市场和更激烈的竞争。
但超意兴的故事已经证明,真正能赢得市场的,从来不是噱头,而是物美价廉。
餐饮行业的规律说到底很简单:让顾客吃得满意、钱包不心疼,就能长久。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会说,超意兴不仅是济南的食堂,也成了中国打工人的快餐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