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从古到今传承下来许多的美味菜肴,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口味,更是创新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美味,就好比众所周知的“酸菜鱼”。
酸菜鱼属于川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重庆江津地区,它的口味酸辣,鱼肉鲜嫩爽滑,吃起来特别的爽口解馋。随着酸菜鱼的兴起,前些年酸菜鱼可谓是风靡全国,凡是吃川菜可以说桌桌必点。
然而如今的酸菜鱼为何“跌下神坛”,吃的人咋不多了呢?网友指出:有4个原因,第3个是败笔!
酸菜鱼的爆火源于它 "酸辣鲜香" 的独特口感,2017 年前后,全国门店数从 1.3 万家飙升到 3 万家,商场里每隔三家店就有一家卖酸菜鱼。
就像当年的黄焖鸡米饭、麻辣香锅一样,当一道菜变成 "街边标配",消费者自然会审美疲劳。有网友吐槽:"现在看到酸菜鱼三个字就犯腻,就像天天看同一部电视剧,再好也会烦。"
虽然市场上出现了番茄味、金汤味等变种,但本质还是 "换汤不换药"。反观火锅行业,每年都有新锅底、新蘸料;奶茶店更是每月推新品。酸菜鱼餐厅却始终跳不出 "鱼 + 酸菜" 的框架,有顾客调侃:"五年前菜单上是酸菜鱼配米饭,五年后还是这两样,连葱花摆放位置都没变。"
食客的厌倦写在评价里:“看到酸菜鱼三个字就烦,怎么又是它?”这道曾靠“酸辣鲜香”征服味蕾的川菜,在缺乏真正突破的自我重复中,被消费者无情归入“吃腻了”的阵营,重蹈黄焖鸡、麻辣香锅等品类由盛转衰的覆辙。
酸菜鱼最大的“硬伤”藏在后厨——90%的门店已不见活鱼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中央工厂配送的冷冻鱼片、预制酸菜和勾兑汤包。标准化生产固然保证了效率,却彻底牺牲了新鲜口感。冷冻巴沙鱼、龙利鱼因价格低廉被广泛使用,但解冻后肉质松散,与现杀黑鱼、草鱼的鲜嫩弹滑判若云泥。老食客最清楚:"以前的鱼片弹牙,现在的像棉花;以前的汤能泡三碗饭,现在的喝完口干舌燥。"
“锅气消失”让消费者集体觉醒。有食客直言:“自从知道是预制菜,就不再想去吃了。”更严重的是,2024年“315”晚会曝光部分企业使用劣质食材制作预制菜,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如野火蔓延。当酸菜鱼与“冷冻鱼+调料包”画上等号,这道菜的灵魂便已消散。
性价比的崩塌是第二根硬刺。酸菜鱼兴起之初,人均40元左右的亲民定位是其横扫市场的利器。如今,一线城市门店人均消费动辄逼近百元,远超许多正餐小炒店甚至火锅店。有网友算过一笔账:"128 元的酸菜鱼,鱼片不足三两,还不如花同样的钱去吃火锅,至少能多涮十样菜。" 当平价美食变成 "轻奢消费",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消费者很快用脚投票:“以前是平价美食,现在花这钱不如吃现炒湘菜川菜,至少新鲜热乎!”当酸菜鱼脱离快餐价位却仍依赖预制菜压缩成本,所谓“价值感”就成了空中楼阁。租金、人工等运营成本上涨虽客观存在,但品质缩水与价格飞涨的强烈反差,让消费者感到被愚弄
从排队疯抢到门可罗雀,酸菜鱼的兴衰史告诉我们,任何品类都逃不过 "品质为王" 的法则。当商家把心思放在偷工减料上,再火的网红美食也会被市场抛弃。毕竟,消费者的嘴巴最诚实,胃也最记仇。那么最后问一下大家,你多久没有去吃过酸菜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