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人里最会做菜的奇才,汪曾祺曾言:吃不到他的菜,我死不瞑目
创始人
2025-08-05 20:43:27
0

在北京的某个角落,生活着一位年长的老人,他一生与食物紧密相连。每当有人踏进他的家,立刻就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气所吸引。这些香气并非来源于奢华的菜肴,而是那些简单却极具魅力的家常菜,它们可能不华丽,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位老人并非是职业厨师,也不是饭店老板,而是一位广受尊敬的学者。他就是大家熟知的王世襄,在北京,他被亲切地称为“吃主儿”。甚至有文学大家汪曾祺也曾言道:“吃不到王世襄的菜,我死不瞑目。”这并非夸张,而是对他厨艺的由衷敬佩。那么,这位厨艺高超的老者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大宅门走出的美食家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王世襄,或许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略显陌生,但提到马未都,大家却都耳熟能详,而马未都的师傅正是王世襄。王世襄出生在1914年的北京,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大家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官员,他们居住在宽敞的四合院里,家中厨师更是众多,其中不乏烹饪技艺高超的名家。

小时候,王世襄与其他孩子不同,其他小伙伴都在院子里嬉戏玩耍,而他则早早便被厨房的香气吸引,常常跑去向厨师们讨教技艺。家中一位精通闽菜的老师傅尤其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个师傅不仅擅长做美味的糟菜,而且手艺高超,王世襄总是耐心地在师傅身边观察,学习如何调制糟汁,如何腌制食材、掌握火候。虽然家里人对他频繁进入厨房不太理解,认为作为大少爷,似乎不该常常去厨房,但王世襄却从未放弃自己的兴趣,他热衷于烹饪,每次家中来客时,他都亲自下厨展示自己的手艺。而那些品尝过他做的菜肴的人无一不称赞,说他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一颗花生引发的传奇

1944年,王世襄因工作原因来到四川李庄。当时的物资紧缺,想吃些特别的美食并不容易。一次,他和好友梁思成一起去街上,碰巧看到有人卖花生和胡豆。两人商量决定买些回来解解馋。王世襄挑花生时格外讲究,他逐颗检查,挑选那些饱满且没有虫眼的优质花生。卖花生的老农看着他如此细心挑选,不禁笑着问:“年轻人,你这是要做什么大菜?”王世襄不作回应,只是专心挑选,回到家后,他将花生用心炒制,炒出的香味几乎飘出二里地。除了花生,王世襄在李庄还发明了另一道名菜——油炸胡豆。他用盐水泡软胡豆,再慢火炸制,直到外酥内嫩,最后撒上花椒盐,口感奇佳,这道菜也成为了李庄的特色,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学习。

有趣的是,王世襄买菜时从不讨价还价,他认为好东西值好价,农民辛苦种植食材应该得到公正的回报。但他对食材的要求极为苛刻,青菜要带露水,鱼要活蹦乱跳,肉必须是现宰的。他的挑剔很快在菜市场传开了,大家知道这位先生虽然不讲价,但必须提供最好的食材。

京城的美食聚会

回到北京后,王世襄便开始了他著名的“拜三会”——每个月的三、十三、二十三,他会邀请一群朋友来家里聚会。参加的人包括了作家汪曾祺、画家黄永玉以及一众收藏界朋友。每次聚会的特色是,所有人必须带一道自己做的菜,或者从餐馆买来的菜,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谈论的永远是美食的艺术。汪曾祺曾说过:“吃不到王世襄的焖葱,我死不瞑目。”这道焖葱就是王世襄的拿手好菜,他将山东章丘的大葱切成段,先用油煸炒,再加入高汤慢火焖煮。焖出来的葱外焦里嫩,吃上一口,软烂的葱让人陶醉。

除此之外,王世襄还擅长做“糟菜”,他家里有一坛祖传的糟汁,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糟汁做出来的糟蛋、糟海参以及糟煨冬笋等菜肴,都让人陶醉不已。一次,一位美国朋友吃过他的糟菜后,感慨道:“这辈子,只为这一道菜,我必须再来中国。”

创新中的传统味道

王世襄的创新精神也表现在他对传统菜肴的改良上。他的“海米烧大葱”便是如此,传统做法使用虾米,但他却选用了个头大、色泽红亮的福建海米,并且提前用黄酒泡软,再与大葱一起慢慢烧制,最终的味道比传统更为鲜美。此外,王世襄还将自己的每一道菜谱都仔细记录下来,哪种火候、调料使用多少,他都写得一清二楚,时间久了,积累了厚厚几本菜谱,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菜谱大部分最终散失了。

1983年,王世襄受邀成为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的评委,他对比赛中的菜肴评分极为严格,不仅注重味道,更会仔细观察刀工、火候和摆盘。有一次,一位厨师做了一道松鼠桂鱼,尽管造型美观,但王世襄品尝后摇头道:“鱼炸得太老,肉质发柴。”这番话让许多厨师深感惋惜,也因此纷纷向他请教。

晚年的“吃主儿”

进入90年代后,王世襄的年纪渐长,做菜的次数也少了。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美食的高度热情。每天早晨,他会喝上一碗小米粥,配以茶叶蛋和咸菜。到了晚上,他才会享用更丰盛的晚餐。虽然一生研究的是传统的中式美食,晚年的王世襄却开始接触西餐。他第一次尝试肯德基是在1987年,当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开张。吃过炸鸡后,他评论道:“这个做法很有意思,但调料有些单一。”他甚至开始研究西式快餐,认为这是另一种有趣的饮食文化。

马未都,王世襄的弟子,后来成为了北京著名的收藏家。他回忆起师傅晚年时的生活,说王世襄最爱做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述关于食物的故事。从宫廷菜到民间小吃,从南方菜到北方菜,他总有说不完的美食经验。

2009年,王世襄去世,享年95岁。去世前几天,他依然和儿子讨论着一道菜的做法。他曾说:“人这一辈子,吃是大事。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吃出文化,吃出学问。”王世襄的一生,正是如此,他不仅把学问研究到极致,把吃也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做到最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绍... 咔嚓一声脆响,手指刚触到这块金黄油亮的糕点,酥皮便如雪花般簌簌落下。舌尖碰触到微咸椒盐与清甜桂花的瞬...
RIO要“灌醉”年轻人,30元... 预调鸡尾酒老大RIO已经不满足“微醺”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8月5日,RIO锐澳12度花果香小...
酒中的苦味儿从何而来? 酒中的苦味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风味体验,其来源既与酿造工艺密切相关,也受到原料、陈化过程甚至饮用方式的...
不合格!不要买!官方通报:多款... 爱吃零食的小伙伴们 可要注意了 📢📢📢 8月1日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 关2025年第25期27...
古代干饭人的“酸甜苦辣”史 全文共3328字 | 阅读需7分钟 古代干饭人们是究竟如何在饭桌上稳占c位,保持干饭人的最佳姿态的呢...
原创 一... 当酥皮在舌尖绽放的瞬间 清晨拉开抽屉,指尖触到独立包装的油纸时,那种细微的沙沙声就像打开时光胶囊。...
辣炖牛排骨:酱汁浓郁,肉香四溢... 在忙碌的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我们渴望回到家中,享受一顿简单却充满温暖的家常美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
吃货们的“养生局”!这14种食... 在炙烤和桑拿模式间反复横跳的三伏天实在难熬,除了开空调难道就没招儿了?别急,食物在解暑降温方面的贡献...
立秋吃饺子,芹菜韭菜靠边站,这... 立秋时节,暑气渐散,凉风初起,正是品尝美食的好时机。每到这个时节,许多人都会选择包上一顿饺子,既寓意...
21款家常菜肴推荐,熟悉的家常...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中写道:“美食当前,总能有所思,或馋性千娇,食前观察、吃中思想、品后体煨,食为天性,...
曾经的“国宾馆”,为市民摆摊!... 五星级酒店的大厨手艺如何?买回去尝尝!近日,曾经是苏州国宾馆的南园宾馆新推外摆餐饮服务,吸引了众多市...
原创 文... 在北京的某个角落,生活着一位年长的老人,他一生与食物紧密相连。每当有人踏进他的家,立刻就能被弥漫在空...
皇妃嘴休闲零食宅家幸福感提升,... 皇妃嘴休闲零食宅家幸福感提升,精选组合打造私人美食。近年来,国内休闲零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杭州的量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