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意识到,奶茶已经成了很多年轻人生活里和牙刷、手机一样的必需品。
有人翻看三个月的消费记录,才惊觉自己光奶茶就花了快一千块,平均两天一杯。
和咖啡相比,奶茶更像是年轻人的情绪安慰剂,甜、冰、好拍照。
也正因为这份依赖,催生出一个竞争激烈到疯狂的赛道,就是新式茶饮。
如今,这条赛道不仅在大街小巷的门店里打得火热,还杀进了资本市场,掀起了争夺“奶茶第二股”的战役。
十几年前,奶茶还只是商场角落的塑料杯饮料,口味单一、价格低廉。
如今,这个行业已经完成了从街边小吃到投资项目的跃迁。
2021年,奈雪的茶抢先登陆港交所,坐上“奶茶第一股”的宝座。资本市场见识到这杯甜饮的威力后,更多品牌摩拳擦掌。
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先后冲击IPO,三家已经备案,剩下一家不甘落后。
它们背后,都是数千乃至数万家门店,以及规模化生产、加盟扩张的体系。
这不是几杯茶的故事,而是几十亿、上百亿的盘子,尤其是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把奶茶价格压到10元以内,靠着3.6万多家门店(含咖啡品牌幸运咖)在国内外铺开版图,2023年前九个月的零售总额就冲到370亿元。
资本看中的,正是这种规模化的确定性。
如果用一场马拉松来形容,奶茶第二股是终点线,几大品牌是赛道上的选手。
蜜雪冰城是那种用数量碾压对手的选手,跑得稳,跑得快,路线清晰,便宜、普及、攻城略地。
古茗则更像擅长节奏控制的中场选手,门店不到万家,却在二三线城市占据了将近八成,单店利润率20.2%,堪称行业优等生。
茶百道的速度也不慢,7800多家门店,2023年收入57亿,增速高达三成多。
再看沪上阿姨,这个名字自带故事感,创始人夫妻辞掉外企工作。
从上海弄堂里一家不足10平米的小店学到手艺,把五谷杂粮加进奶茶,做出了第一家门店的爆款。
北方市场喜欢这种厚重口感,让它在秦岭以北扎下了根,门店数量冲到7200多家。
问题是,这个起家的招牌在南方并不好卖,2019年转做鲜果茶才稳住局面。
但即便门店扩张迅猛,2023年前九个月收入25.35亿、净利润3.24亿,和其他几位选手相比,规模和盈利能力依然不够看。
沪上阿姨的问题,不只是财务数据上的差距,还有在品牌管理上的短板。
它的包装和联名活动,时不时翻车。
一次旗袍国风营销,因为模特姿势被指不雅冲上热搜,一次和游戏的联名合作,门店员工在顾客面前嘲讽玩家,导致项目几个小时就被叫停。
这些事件暴露出加盟管理的松散,以及品牌对门店行为的掌控力不足。
加盟模式本身就是把扩张速度和管理成本放在天平上对冲,越快越容易出问题。
沪上阿姨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两千多条相关投诉,虽然有些是外卖平台责任,但门店服务、饮品质量、周边产品损坏等问题频繁出现。
这些瑕疵也许不会立刻击垮品牌,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行业里,一点点口碑的流失,可能就是失去资本青睐的原因。
奶茶行业的格局,其实已经被价格带划分得很清楚,低价市场,蜜雪冰城一家独大,高端市场,喜茶和奈雪牢牢占据。
中间的10到20元价位,是沪上阿姨、茶百道、古茗等品牌的主战场。
这一档位看似两头通吃,利润空间不错,消费者接受度也高,但正因如此,竞争者最多、变数也最大。
沪上阿姨在北方市场的壁垒,并不足以防住南方品牌的渗透,转型之后虽有新品和联名,但在资本眼里,持续性和稳定性才是上市后的关键指标。
更何况,奈雪的茶已经用股价大跌的首日,提醒所有新茶饮玩家,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高压的起点。
从街头小店到上市招股,这杯奶茶里的糖水,不只是甜,更混着竞争的火药味。
新茶饮行业的玩家们,都想在资本市场分到一杯羹,但消费者的口味在变、加盟商的态度在变、资本的耐心也在变。
谁能成为“奶茶第二股”,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上市之后还能不能稳住脚跟,不被同行、市场和舆论的三重冲击击垮。
这是一场不只是卖饮品的比赛,而是关于速度、规模、品牌管理和长期战略的综合比拼。
对于沪上阿姨来说,真正的挑战,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