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风吹饼,作为京族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诞生于京族渔民出海捕鱼的生活需求,因大如草帽、薄而圆易被风吹走得名。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于 2016 年荣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吹饼以稻米为原料,历经打米浆、铺浆、盖蒸、拌芝麻、再加浆、托晒、烘烤等多道精细工序制成。成品薄如蝉翼,散发着纯粹米香。食用时,搭配鱼露堪称灵魂吃法,二者融合,咸香滋味瞬间在舌尖绽放。它不仅是一道美味,更是京族文化传承的象征,在 “哈节” 等重要节日及祭祀、婚嫁等场合扮演着关键角色,见证着京族人民的生活变迁与文化延续 。
一、溯源:海风与稻浪交织的饮食传奇
防城港,这座北部湾畔的海滨城市,以其旖旎的风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著称。在防城港的沿海区域,聚居着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 京族 ,而风吹饼便是京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传在 500 多年前,京族先民追逐鱼群,从外域迁徙至 “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三岛)一带。彼时,他们的主要生计是出海捕捞 。在茫茫大海上,船上做饭条件极为有限,且食物储存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能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有便于携带且易于保存的食物,京族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制作出了风吹饼并带到船上作为干粮。
据《东兴市志》等地方志书记载,京族先民在迁徙至防城港一带后,开始食用粮食制品,并逐渐发明了这种薄而圆、易被风吹走的米饼。最初,风吹饼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只是将稻米简单磨成浆,摊成薄片后在海边借助海风晾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一代又一代京族人的改良与传承,风吹饼的制作技艺愈发精湛,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独特美食 。
在过去,风吹饼是京族渔民在海上不可缺少的主食。出海捕鱼时,渔民们将风吹饼妥善保存,饿了便拿出一块,就着海水或简单的海货,便能解决一顿温饱 。除了作为海上的干粮,风吹饼在陆地上也有着重要的用途。在商洽、走访、婚嫁、丧事及宗族祠堂分香饼等场合,风吹饼都是馈赠之用的佳品 。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京族人的情感与祝福,是社交往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如今,尽管京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出海捕鱼的方式和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风吹饼依然是京族人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 。每到传统节日,京族家庭的厨房里便会弥漫着制作风吹饼的米香,长辈们言传身教,将制作风吹饼的技艺传授给晚辈,这一传统也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 。
二、工艺:匠心独运的薄饼雕琢
(一)选料:精挑细选,只为纯粹米香
制作风吹饼,稻米的选择至关重要。京族人民通常会选用当地优质的糯米或大米 。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稻米生长,产出的稻米颗粒饱满、质地优良,为制作出美味的风吹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稻米在经过筛选后,去除杂质和不饱满的颗粒,确保每一粒米都能为风吹饼贡献最佳的口感和香气 。
(二)制浆:细腻研磨,释放米之精华
选好的稻米需经过长时间的浸泡 。一般来说,浸泡时间在 4-6 小时,让稻米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柔软 。随后,将浸泡好的稻米捞出,放入石磨或现代的研磨机器中进行研磨 。在研磨过程中,要控制好力度和速度,使稻米被磨成细腻均匀的米浆 。细腻的米浆是制作薄如蝉翼的风吹饼的关键,只有米浆足够细腻,才能在后续的工序中摊出均匀且薄的饼皮 。
(三)铺浆:巧手摊制,塑造圆薄雏形
磨好的米浆需先进行初步的过滤,去除其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较大颗粒 。随后,将米浆舀到特制的圆形竹筛或模具上 。这一步需要制作者具备娴熟的技巧,用勺子或刮板将米浆均匀地铺在竹筛上,形成一个薄而圆的饼坯 。饼坯的厚度要控制得恰到好处,太厚则无法达到风吹饼薄如蝉翼的口感,太薄则在后续制作过程中容易破裂 。一般来说,铺好的米浆厚度在 1-2 毫米左右 。
(四)盖蒸:蒸汽洗礼,初定饼之形态
铺好米浆的竹筛被小心翼翼地放入蒸笼中进行蒸制 。蒸制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 3-5 分钟 。在蒸汽的作用下,米浆迅速凝固,初步形成饼的形态 。此时的饼坯已经具有一定的韧性,但还不够干燥和酥脆 。盖蒸这一环节不仅能使米浆成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米香,为风吹饼增添独特的风味 。
(五)芝麻点缀:香与味的融合
蒸好的饼坯从蒸笼中取出后,要趁热均匀地撒上一层薄薄的芝麻 。芝麻需提前经过炒制,使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芝麻不仅为风吹饼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咬下去时,芝麻的香脆与米饼的软糯相互交织,而且在视觉上也起到了点缀作用,使风吹饼看起来更加诱人 。
(六)二次加浆:多层叠加,丰富口感层次
撒好芝麻后,需要再次在饼坯上均匀地铺上一层薄薄的米浆 。这层米浆的厚度要比第一次铺的更薄,大约在 0.5 毫米左右 。二次加浆的目的是使风吹饼的口感更加丰富,形成多层的结构 。当风吹饼做好后,每一口都能感受到不同层次的米香和酥脆 。
(七)托晒:海风轻拂,自然风干之美
完成二次加浆后,竹筛被拿到室外,放置在通风良好且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晾晒 。防城港沿海地区常年海风不断,这为风吹饼的晾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海风和阳光的共同作用下,米浆中的水分逐渐蒸发,饼坯慢慢变得干燥 。托晒的时间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一般在 1-2 天 。在晾晒过程中,还需要不时地翻动竹筛,确保饼坯受热均匀,干燥程度一致 。
(八)烘烤:精准火候,成就酥脆口感
经过托晒的饼坯虽然已经大部分干燥,但还需要进行最后的烘烤工序,以达到风吹饼特有的酥脆口感 。将饼坯放入烤箱或特制的烤炉中,用低温慢烤 。烘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 100-120 摄氏度,时间在 10-15 分钟 。在烘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风吹饼的颜色变化,当饼的边缘微微泛黄,表面变得酥脆时,即可取出 。烘烤这一步是对制作者经验和技巧的考验,火候过大,风吹饼容易烤焦;火候过小,则无法达到理想的酥脆效果 。
三、风味:薄饼与鱼露的灵魂碰撞
(一)薄饼之味:纯粹米香,酥脆口感
刚制作好的风吹饼,薄如蝉翼,质地轻盈 。拿起一张风吹饼,对着阳光,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线透过饼身 。将其凑近鼻子轻轻一闻,便能闻到一股纯粹的米香,这是大米经过浸泡、研磨、蒸制、晾晒等多道工序后所释放出的原始香气 。
咬上一口,风吹饼发出清脆的声响,口感酥脆至极 。米饼在口中迅速散开,米香瞬间弥漫整个口腔 。由于其薄的特性,每一口都不会给人过于厚重的感觉,反而让人回味无穷,仿佛在品尝一场米香的盛宴 。这种纯粹的米香和酥脆的口感,是风吹饼最本真的风味,也是其深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鱼露之鲜:咸香浓郁,提味增鲜
在防城港,当地人食用风吹饼时,最经典的搭配当属鱼露 。鱼露是一种以小鱼虾为原料,经腌渍、发酵、熬炼后得到的调料 。防城港地区的鱼露制作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独特 。
优质的鱼露色泽呈琥珀色,味道咸香浓郁,带有淡淡的鱼虾鲜味 。当风吹饼蘸上鱼露时,鱼露的咸香与风吹饼的米香相互交融,瞬间在舌尖上绽放出丰富的滋味 。鱼露不仅提升了风吹饼的口感,使其更加鲜美可口,而且为其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海洋风味,让人仿佛品尝到了大海的馈赠 。这种薄饼与鱼露的搭配,堪称绝配,是防城港地区独特饮食文化的体现 。
除了直接蘸鱼露食用,当地人还会根据个人口味,在鱼露中加入一些辣椒、蒜末、香菜等调料,调制出不同风味的蘸料 。辣椒的辛辣为鱼露增添了一份刺激的口感,蒜末的香味则进一步提升了蘸料的层次感,香菜的清新则起到了提味和解腻的作用 。不同的调料组合,让风吹饼的吃法更加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
四、传承:文化延续的味觉纽带
(一)节日庆典中的重要角色
在京族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庆典中,风吹饼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中,“哈节” 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在 “哈节” 期间,京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海神保佑渔业丰收、平安吉祥 。而风吹饼便是祭祀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 。它被摆放在祭祀台上,以其洁白、轻薄的形态,象征着纯洁和美好,承载着京族人民对海神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在婚嫁等喜庆场合,风吹饼也是馈赠宾客的佳品 。当有新人喜结连理时,男方家会准备大量的风吹饼,与其他礼品一起送到女方家 。女方家在婚礼当天,也会将风吹饼分发给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风吹饼在这里不仅代表着美食,更象征着生活的圆满和甜蜜,寓意着新人的生活如同这薄饼一样,轻盈美好,未来的日子和和美美 。
(二)技艺传承的坚守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对传统的京族风吹饼制作技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仍有许多京族的传承人和热爱这一美食的人们,在坚守和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
2016 年,京族风吹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风吹饼制作技艺的重视程度 。许多京族的老一辈传承人积极投身于技艺的传承工作,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制作风吹饼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晚辈 。一些传承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风吹饼制作技艺,还会举办培训班,邀请对这一技艺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 。
在传承的基础上,一些年轻的京族人也开始对风吹饼制作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们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尝试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比如,在米浆中加入紫薯、南瓜等食材,使风吹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口味;或者在包装设计上进行创新,将风吹饼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风吹饼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在防城港的一些旅游景区和特色美食街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售卖风吹饼的店铺 。这些店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品尝风吹饼的机会,还通过现场制作展示的方式,让游客直观地了解风吹饼的制作过程,感受京族饮食文化的魅力 。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品尝过风吹饼后,对这一独特的美食赞不绝口,风吹饼也逐渐成为防城港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索和品尝 。
五、总结:防城港风吹饼的独特魅力
防城港风吹饼,这一薄如蝉翼的美食,从京族先民的海上智慧结晶,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防城港地区的特色美食代表 。它的诞生与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见证了京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
从选料、制浆到最终的烘烤,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京族人民的匠心独运 。其纯粹的米香和酥脆的口感,搭配上鱼露的咸香浓郁,形成了独特而美妙的味觉体验 。在京族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庆典中,风吹饼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京族人民的情感和祝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
尽管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但在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者的努力下,风吹饼制作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它不仅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通过旅游等渠道,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防城港风吹饼,就像一颗闪耀在北部湾畔的美食明珠,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去品尝、去探索、去传承 。无论是对于京族人民还是对于热爱美食和文化的人们来说,风吹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将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