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当年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里竟然跟着上千个厨子。这事我也是前阵子翻旧书才瞅见的,一开始还琢磨呢,带这么多做饭的干啥?难不成船上的人都是吃货?
后来才弄明白,这里头藏着个特尴尬的事儿。听说最早跟着出海的那帮厨子,手艺是不错,炒个青菜炖个肉啥的都行,可一碰到海鲜就歇菜。你想啊,船在海上飘着,天天见的不就是鱼吗?那些厨子做鱼,要么就是清水煮,一股子海腥味直冲脑门;要么就往死里搁香料,结果鱼味儿没盖住,香料的怪味倒出来了。
我爷爷以前跟我讲过,他年轻时候在渔船上待过,说那海里的鱼啊,刚捞上来时闻着鲜,可要是处理不好,那腥味能粘在衣服上三天不散。估计当年郑和船上的人,天天闻着那股子味儿,饭都吃不下。你想啊,船员们吃不好,哪有力气开船打仗?
所以郑和才急着在沿途找会做海鲜的高手。听说他们到了一个叫满剌加的地方,见当地渔民做鱼就用点柠檬汁和海盐,端上来喷香,一点腥味都没有。当时船上的人都看傻了,赶紧拉了好几个渔民上船当厨子。
后来船队里的厨子越来越多,各个地方的都有。有会做生鱼片的,有擅长用椰浆焖鱼的,还有能把鱼晒成鱼干保存的。你别说,这么一来,船上的伙食反倒成了亮点。有时候停靠港口,当地国王派人来拜访,尝过船上的鱼料理,都直竖大拇指。
我总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总说郑和下西洋多威风,带了多少金银珠宝,造了多大的船,可谁能想到,这么大的航海工程,还得为一口吃的费这么大劲。不过话又说回来,民以食为天嘛,就算漂在海上,也得吃舒服了才行。
现在想想,那些跟着船队走南闯北的厨子,也算是最早的 “美食交流大使” 了。他们把各地做海鲜的法子带到船上,又传到不同的地方。说不定现在咱们吃的某些鱼的做法,就是当年那些厨子传下来的呢。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一场惊天动地的远航,背后还有这么段关于鱼腥味的小插曲。要是当年那些厨子会做海鲜,是不是就不用带那么多人了?不过那样的话,咱们现在可能就少了好多好吃的鱼料理了。
反正我是觉得,不管干啥事儿,吃的问题解决不好,真不行。你觉得呢?要是你在当年的船上,闻着那股子鱼腥味,能忍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