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认知里,欧洲饮食是怎样的呢?
其实,同样是刀叉饮食,但东欧和西欧的差别可大着呢。
法棍与黑麦面包、马赛鱼汤与罗宋汤——东西欧的餐桌差异,或许就源于大陆与海洋迥异的基因密码。
我们先来看看西欧和东欧各自的地理特征。
西欧以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湿润,海岸线长。
温和的气候利于种植小麦、葡萄、橄榄,漫长的海岸线提供了丰富的海鲜。
而东欧则是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干燥。
严酷的冬季需要能储存的食物(根茎类如土豆/甜菜、腌制/熏制肉类蔬菜、发酵食品)。
在主食上,更耐寒的黑麦、大麦、荞麦等就受到了青睐。同时,内陆地区也限制了海鲜的获取。
除了地理方面的因素,宗教与贸易也影响了两地的饮食。
天主教与东正教的斋戒规定是不同的,这就反映在了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上——比如东正教斋戒更为严格,促使素食料理的发展以及鱼子酱的使用。
而西欧的教会和修道院则发展起了奶酪制造技术。
在贸易方面,西欧(尤其意大利)通过地中海贸易较早获得东方香料,这些香料被应用在了烹饪上。
东欧则更多地受到奥斯曼帝国影响。从15世纪到19世纪,奥斯曼影响了巴尔干和部分中欧(匈牙利)的饮食,比如辣椒、茄子、咖啡、烤肉(如烤肉串)、甜点(巴克拉瓦)等。
这里重点提一下土豆。18世纪到19世纪,土豆传入了欧洲,它成为东欧人的主食甚至是救命粮,深刻融入了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等地的饮食文化。
此外,贵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饮食。这点在西欧特别明显。
法国宫廷菜发展出极其精致复杂的烹饪技艺,影响了整个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西欧。
不过,农民饮食还是比较简单的,往往就是面包、汤、炖菜。
而东欧地区,贵族饮食也受到西欧(尤其法式)的一定影响,但本土特色(如俄式豪华宴席上的鱼子酱、冷盘)也很鲜明。
至于农民——因为长期存在的农奴制,他们吃得更加质朴,饱腹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进入20世纪,东欧餐桌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时期食物短缺,国营食堂的标准化餐食、漫长队伍中等待的香肠、凭票换取的罐头腌菜,构成了几代人的集体味觉回忆。
在融合与速食的全球化浪潮中,东西欧饮食交流增多,食材和烹饪方式都相互影响。尤其是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食品供应越来越丰富,西式快餐、超市、餐饮模式也普及开来。
但是,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已经深入骨髓,东欧和西欧的饮食差异仍旧是比较明显的。
如果你还没有概念,我们可以罗列一下东西欧具体的饮食区别↓
西欧的主食侧重小麦(面包、面食)、土豆、大米(尤其南欧)。直至今日,种类繁多的意大利面以及法棍都是典型的主食。
在肉类方面,西欧人偏好牛肉、猪肉、禽类。西欧的牛肉品质较高,这里还有很多著名的猪肉菜肴,比如德国香肠、猪肘等。
在沿海地区,海鲜更是成为了餐桌主角。经典的海鲜美食有西班牙海鲜饭、法式马赛鱼汤、意大利海鲜面等。
在南欧地区,橄榄油是主要脂肪来源;在北欧和中欧地区,人们更偏好黄油。
西欧烹饪更强调食材原味,香料使用相对精细、克制。西欧烹饪广泛运用番茄、大蒜、香草,例如用番茄酱汁、香草调味。
该地烹饪方式以煎、烤、烩、蒸为主,沙拉和海鲜则经常采用生食。
再来看看东欧。
东欧主食包括黑麦(黑面包)、大麦、荞麦,而土豆是特别重要的主食。
东欧人吃肉以猪肉、禽类为主,牛肉相对少。内陆地区,人们更常食用淡水鱼。
和西欧人偏爱橄榄油、黄油等不同,东欧人更常用猪油、鸭油和鹅油等动物油脂,另外还有一种不能忽略的脂肪——酸奶油,它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万能佐料。
东欧烹饪的口味比之西欧要更浓郁、厚重,酸味(发酵)、咸味也更加突出。
这也源于他们的烹饪方式,他们更常用炖、煮、烤、腌制、烟熏等方式来处理食材。
腌制发酵蔬菜在东欧人的餐桌上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比如酸黄瓜、酸白菜。
最后总结一下:
西欧饮食更加多样化(尤其南欧),更强调食材本味和精致烹饪(特别是法国、意大利),海鲜、橄榄油、葡萄酒、奶酪地位突出。受殖民贸易和较早的经济发展影响,国际化程度更高。
而东欧饮食更侧重饱腹、耐储存。黑麦面包、土豆、猪肉、腌制/发酵蔬菜(酸菜/酸黄瓜)、酸奶油、浓汤是基础饮食。这里的口味通常更浓郁、厚重、偏酸咸。
在历史和地理的双重作用下,东欧和西欧诞生了截然不同的食物哲学。但是在全球化中,这种美食疆界又日益模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你更喜欢西欧还是东欧的饮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