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睿
近日,一款售价9.9元的“见手青可乐”在云南楚雄的火把节上意外走红。这款将地方特色野生菌见手青与流行饮品巧妙结合的产品,短短5天内销量突破7000瓶,即便在网络售卖平台溢价翻倍,仍挡不住消费者的抢购热情。不仅如此,“见手青”优酸乳、啤酒等饮品也在全网热销,一场围绕“见手青”等猎奇口味的风味革命正在上演。
比原价翻了一番
下了4次单都没买到
“味道不难喝,有点像吃鲜菇脆片的口感,但是心理冲击还是有的,仿佛在试探菌子中毒的边界。”近日,来自山东的李先生在去云南楚雄旅游时喝到了一款名叫“见手青可乐”的饮品,“平时就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这回看到‘菌子+可乐’的组合肯定要尝试一下,尤其是以‘见小人’著称的网红菌子。”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他旅行回来后想再买几瓶送给朋友品尝时,发现网上的相关店铺都断货了。“我前后分别在不同的店铺下了4次单,每次都是店家电话通知我目前缺货,最早要等到月底才能来货。”
记者发现,在网络售卖店铺与二手平台上,该款“见手青可乐”大多显示有货,其售价约在每瓶19元,相比于原价翻了一番。不过,在进入下单流程后,店家几乎都表示“目前无货”或“需要等待”。
据了解,这款“见手青可乐”并非出自传统食品企业,而是一家数字科技公司。该公司创始人张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起初生产这款‘见手青可乐’是为了搭配当地火把节活动,通过结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宣传楚雄本地的野生菌美食文化。产品第一批只生产了1万瓶左右,五天活动就卖掉了7500瓶,余货前段时间在线上电商平台上售卖,也几乎售空。后续还将推出白桃见手青气泡水、黄油见手青气泡水和黑松露可乐。”
对于喝了是否会“见小人”,张鼎也给出了解释:“见手青可乐的配方及产品生产均交由资质齐全的食品工厂制作代工,先烘干,再熬煮,最后萃取精华液体,这一流程下来见手青的毒性已全部灭活。”
不止可乐,万物皆可“见手青”
除了“见手青可乐”,伊利日前限量推出了5000份见手青风味新品“蘑粒”优酸乳,虽为安全起见,伊利并没有真的在饮品中添加见手青,但随赠的紫外线灯照射包装会显现隐藏的小人图案,并附赠呕吐袋以增强“蘑幻”体验。这款新品上线仅4天就在天猫、京东、小红书售罄,原价2.49元的优酸乳的网络售卖价格被炒至14元/盒,溢价5倍之多。
此外,还有云南本地甜品品牌首创了“见手青米布冰淇淋”,门店月销上千份。据店主介绍,其冰淇淋使用的是人工见手青,加热制作为冻干菌后再打成粉状,吃起来口感很丰富,非常受省外小伙伴欢迎。而早在今年4月份,打出“勇敢的人,你先走”口号的“蘑幻云南见手青啤酒”,首批10万瓶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被抢售一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见手青,还有品牌跨界做起了“菌子生意”:山姆会员店联合卫龙推出“高纤牛肝菌魔芋”,洽洽瓜子推出了“云贵川”风味瓜子......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云南菌菇元素”正成为头部企业竞逐的新赛道,这些特殊、甚至带有“魔幻”色彩的食品原料、成分会为企业及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情绪价值。
“见手青们”能否跨越网红生命周期?
近年来,“见手青”因其味道鲜美兼具毒性风险,全网热议不断。社交平台数据显示,“见手青”相关话题累计浏览量已突破2亿次,视频播放量更是高达28亿次。这种“美味与风险并存”的特质,让它成了天然的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品牌纷纷加入这场“万物皆可见手青”的狂欢,试图抓住猎奇口味赛道的新机遇。
据《2025零食饮料趋势白皮书》指出,当前,食品饮料行业正步入一个“新品爆发”的新时代,2024年食品新品的推出数量达到4万款,对销售额的贡献占比达到20%。其中,传统品类边界正在被不断突破和重塑,84%的消费者期待食饮可以打破固有认知,这种需求正推动着产品功能价值的延伸和风味体验的升级。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与以往单纯关注口味不同,Z世代在选择软饮料时,考量的因素更加多元化,如包装是否新颖时尚、营销是否抓人眼球、口感是否清爽刺激、是否具备特定的功能属性等,都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维度。
然而,这种依赖猎奇口味的营销模式,在短期内虽然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始终不容忽视。尽管企业声称在生产过程中已对见手青进行了去毒处理,且有资质齐全的食品工厂代工,但见手青毒素成分复杂,若烹饪、加工不当,食用后会致人出现幻觉、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福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致幻类中毒属神经精神型毒素反应,不仅可能引发幻视幻听,还可能导致行为失控、跌落伤害等极端事件。
其次,产品的口味能否被大众广泛接受,也是影响其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见手青独特的“土腥味”,对于习惯了传统饮料口味的消费者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多数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主要是出于猎奇心理,真正愿意将其作为日常饮品持续购买的比例并不高。此外,对于一些并未真正添加见手青原料,仅靠调味剂模拟风味的产品,是否还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这类新奇风味饮料要想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不能仅靠短期的流量营销,更需回归产品品质本身。或许在这场猎奇与口味、流量与安全的博弈中,最终能留下来的,不是最“魔幻”的产品,而是最“对味”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