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士忌行业显露疲态
帝亚吉欧去年夏天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为苏威行业描绘了一幅颇具挑战的图景:旗舰品牌尊尼获加(Johnnie Walker)销量下滑6%,单一麦芽威士忌销量更是下跌14%。这些截至2024年6月的数据表明,本轮威士忌危机是一个更广泛的行业性挑战,而非个别品牌的业绩问题。
威士忌业界对此次低谷的反应迅速且显著。行业巨擘百富门公司Brown-Forman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2%——这将影响到其5400多名员工中的600多人。该公司表示,此次重组旨在打造一个“更具灵活性和效率的组织”。
翻译成国内的行话便是:降本增效。
今年年初,同属百富门旗下的格兰格拉索转向与本利亚克采用共享生产模式,这是一种调整产量的细致策略。对此,百富门的发言人解释道:“格兰格拉索与本利亚克采用共享生产模式,意味着会有生产期,偶尔也会有停产期。”他强调这并非关闭酒厂,而只是一种运营策略调整。
强调得好,下次别强调了。
2、历史经验的回响
1980年代的“威士忌湖”(Whisky Loch)事件,深刻警示着我们:供应过剩与需求下滑足以重塑整个苏威行业。当年,蒸馏者公司DCL面临艰难抉择,不得不作出违背祖宗的决定:关闭了多家蒸馏厂,其中包括Brora、Glenury Royal、St. Magdalene等充满魅力的品牌。
如今的行业领军者似乎在采取更细致的策略,以避免重蹈覆辙。例如,格兰格拉索与本利亚克采用的共享生产模式,便是一种更灵活的产量管理方式,同时能维持蒸馏厂的存续能力。
今昔之间的关键差异在于:企业结构与市场多元化。
1980年代的危机导致了大范围的酒厂关闭与行业整合,而如今的行业巨头拥有涵盖多个酒类类别的广泛产品组合。这种多元化或许能为企业抵御市场波动提供缓冲——在帝亚吉欧的案例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健力士啤酒Guinness等表现强劲的品牌或许能帮助抵消其苏威业务面临的挑战。
3、多元化经营的威力
近期有关健力士啤酒品牌估值可能达到80亿英镑的猜测,凸显出该品牌如今的巨大价值,吸引着无数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尽管帝亚吉欧已明确表示“无意出售”该品牌,但在威士忌面临挑战的当下,健力士的成功或许能带来关键优势。
健力士的强劲表现,可能让帝亚吉欧在市场低迷期维持威士忌库存、避免蒸馏厂封存,并持续投资于橡木桶陈酿项目——而对于纯威士忌企业而言,这些举措想都不敢想。
苏格兰威士忌行业正遭遇强劲逆风,但如今的应对方式似乎比以历史上的低谷更为审慎。行业通过共享生产模式、产品组合多元化来应对挑战——相比1980年代大范围关闭工厂的做法,展现出更为成熟的策略。
正如百富门发言人所言:“我们对酿造卓越威士忌的承诺始终如一。”这种态度在整个行业得到呼应。尽管适应调整势在必行,但苏格兰威士忌生产的根基依然稳固。
这种对品质的坚守,既是行业应对波动的底气,也是其长期发展的核心依托。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对酿造工艺的执着与对卓越品质的追求,始终是苏格兰威士忌能够穿越周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后续复苏积蓄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