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台上微缩的姑苏城亮起灯火,朱自冶赶早市吃头汤面的鲜活一幕,瞬间将观众带入陆文夫笔下的江南市井。8月19日晚,泰州大剧院内掌声与欢笑声交织,由苏州市滑稽剧团带来的滑稽戏《美食家》将著名作家陆文夫同名小说搬上舞台,用市井烟火的鲜活气息为观众铺展了一幅跨越数十年的时代风情画。
作为苏州市滑稽剧团继《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后的“美食文化三部曲”收官之作,滑稽戏《美食家》由一级编剧王宏、青年编剧王叶丹改编,一级导演李伯男执导,创作团队以直击世事变迁的写实手法,将小说的市井叙事转化为舞台上的生动演绎。全剧跨越40余年时光,以高小庭与朱自冶的命运纠葛为主线,用美食作为言情载道的对象和载体,既保留了原著幽默诙谐的风格,又强化了苏州滑稽戏“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流派特色,让文学经典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我吃了这碗头汤面,筋骨活络身如燕,要是吃不上这碗头汤面,我浑身难过不舒服。”朱自冶的唱段台词刚落,台下便响起会心笑声。剧中,小资本家出身的朱自冶对美食的痴迷近乎传奇,为清蒸二两重的小鱼叮嘱“千万不能蒸老了”,为孔碧霞的苏菜绝技甘愿托付终身,他那随时代起伏、时凸时凹的肚子,更成为物质生活变迁的绝妙隐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革命干部高小庭的观念蜕变,从主张将月松楼全部改成大众菜,到领悟苏帮菜不能在我们手里失传,人物成长轨迹恰是“透过味道说世道”。剧中饱含“解决吃人的问题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的哲思,朱自冶“下饭馆也是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幽默辩解,让“吃”的小事承载起沉甸甸的时代命题。
剧中,苏州评弹的温婉吟唱贯穿全场,与高小庭的画外音有机衔接或交错运用,既担任叙事功能又渲染地域风情。舞台上,微缩的姑苏城郭、小桥流水、黛瓦粉墙随剧情变换,将观众带入特定时代氛围。演员的表现让人看到艺术传承的力量,将角色的痴与真演绎得活灵活现,展现出内心的复杂与成长。烹小鱼被猫叼走、拉南瓜等片段的精彩演绎,更将日常生活升华为艺术奇观。
演出结束后,观众热议不断。“当听到松鼠鳜鱼、响油鳝糊这些菜名,作为苏州人太亲切了”,随子女定居泰州的周阿姨拿出手机记录谢幕场景。“00后”观众小吴则被细节打动:“朱自冶说好吃不是福,能吃出味道才是福,突然懂了我爷爷为什么总说吃饭要讲规矩。”还有观众感慨:“从凭票吃饭到美食自由,这出戏把我们家三代人的生活都演出来了。”
从朱自冶的美食经到高小庭的观念革新,从评弹吟唱到舞台布景,滑稽戏《美食家》用舌尖上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喜剧既能让人笑出眼泪,更能引人回味悠长。
(编辑: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