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外滩的摩登光影下,藏着一片由排骨年糕、蝴蝶酥与梨膏糖构筑的“甜咸江湖”。这三味小吃,既承载着市井烟火,又暗藏海派文化的精妙密码。
排骨年糕:浓油赤酱里的咸鲜江湖
作为上海小吃的“顶流”,排骨年糕以“小常州”与“鲜得来”两大流派分庭抗礼。前者以常州猪脊骨裹排骨同煮,配五香粉提香,年糕吸饱肉汁后软糯弹牙;后者则用面糊裹排骨油炸,佐甜面酱与辣椒酱,外酥里嫩间透出微辣回甘。这道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吃,将江南人“以米为魂”的饮食智慧与移民城市的包容性完美融合——排骨的浓香与年糕的软糯,恰似上海这座城市对传统与创新的双重坚守。
蝴蝶酥:酥香四溢中的甜味史诗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是上海甜点的“活化石”。其雏形可追溯至20世纪初欧洲茶点,经海派改良后,以新西兰进口黄油与全脂乳粉打造出“酥而不腻”的极致口感。256层酥皮在烘烤中舒展成蝶翼,入口即化的奶香与淡淡咸味交织,诠释着“甜中藏鲜”的海派美学。这道曾让游客排队数小时的点心,如今已成为上海递向世界的“酥香名片”。
梨膏糖:药食同源的甜润传奇
老城隍庙的梨膏糖,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养生智慧。相传唐代魏征为治母咳疾,将梨汁与草药熬糖,这一方子流传至上海后,衍生出止咳化痰的“疗效型”与薄荷、玫瑰风味的“花色型”。紫铜锅古法熬制的梨膏糖,以川贝、杏仁等十余味中药配伍,甜酥不腻间暗藏润肺清喉的功效。2021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让这颗“能吃的文物”继续诉说上海的养生哲学。
从排骨年糕的咸鲜到蝴蝶酥的甜香,再到梨膏糖的清润,外滩背后的“甜咸江湖”,实则是海派文化“和而不同”的味觉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