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两道菜——醋溜土豆丝和番茄炒蛋,最近被中国科学家扒出了惊天秘密,两道菜的主要食材原料可能是“直系亲属”。
这事儿听着比“冬瓜和西瓜是亲戚”还离谱,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员黄三文团队联合中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硬是给这对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蔬菜,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家族血缘线。
菜市场里的“潜伏亲戚”
每天傍晚的菜市场,土豆和番茄总在相邻的摊位出现。圆滚滚的土豆裹着泥土,鲜红的番茄闪着光泽,一个藏在地下低调生长,一个挂在枝头招摇过市。要是有人说“它们是一家人”,摊主多半会笑着摆手:“小伙子怕不是买菜买糊涂了?”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植物学家们可没有糊涂,他们偏要较这个真。研究团队花了五年时间,给茄科植物做了一次“基因亲子鉴定”。他们收集了全球 103 种茄科植物的基因样本,从南美洲的野生马铃薯到非洲的紫番茄,甚至连我们用来做香料的辣椒、做药材的枸杞都没放过。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一点点还原出这个家族的进化树。
结果出来那天,别说普通人,连一众老教授都惊掉了下巴:在距今约 1200 万年前,土豆和番茄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后来随着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这个家族逐渐分化,一支钻进地下长成了块茎(土豆),另一支爬到地上结出了浆果(番茄)。就像人类祖先走出非洲后,在不同大陆演化出不同肤色,这对植物亲戚也在千万年里,活成了彼此认不出的样子。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辣椒其实是它们的“远房表弟”。大约在 1900 万年前,辣椒家族就和土豆、番茄的祖先分道扬镳。原来我们吃的地三鲜,竟是一个家族的大聚会。
植物界的“变形记”
要理解土豆和番茄的亲缘关系,得先看看它们的“童年照”。把土豆幼苗和番茄幼苗摆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的叶子形状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互生的羽状复叶,边缘带着波浪状的锯齿。直到长出果实,这对“兄弟”才开始“长偏”。
研究团队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了它们共同祖先的模样:一种半匍匐的草本植物,既有稍微膨大的地下茎,也能结出小而酸涩的果实。这就像一个大家族里,有的孩子继承了“地下生存技能”,有的则发扬了“地上结果天赋”。
土豆为什么要钻进土里?研究发现这和安第斯山脉的恶劣环境有关。1200 万年前的南美洲,火山活动频繁,地表温度变化剧烈。为了躲避极端气候和食草动物,土豆的祖先逐渐把养分储存在地下茎里,慢慢演化出肥厚的块茎。这些藏在土里的营养仓库,让它们在干旱和寒冷时也能存活,就像植物界的冬眠高手。
番茄选择了另一条路。它们的果实逐渐变得鲜艳多汁,不是为了讨好人类,而是为了吸引鸟类来吃。鸟类消化果肉后,会把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帮助这个家族开疆拓土。现在超市里红彤彤的番茄,其实是人类选育的甜蜜版本,野生番茄只有樱桃大小,酸得能让人皱眉。
基因测序还揭示了一个更有趣的细节:控制土豆块茎形成的基因,和控制番茄果实发育的基因,其实是由同一个“祖先基因”突变而来。就像同一款软件,在不同电脑上安装了不同插件,一个变成了“地下储存系统”,一个变成了“地上繁殖工具”。
植物也有“身份证”
给植物认亲可不是科学家的闲情逸致。这次研究用的基因测序技术,就像给每种植物办了张“基因身份证”,在农业生产上有大用处。
我们吃的土豆,其实有个“有毒的亲戚”——龙葵。这两种植物的块茎长得很像,但龙葵的块茎含有剧毒的龙葵碱。有了基因身份证,农民就能通过快速检测,区分出有毒的野生品种,避免误采误食。
龙葵(图片来源:wikipedia)
番茄的育种也因此受益。研究发现,现代番茄之所以没有野生番茄耐储存,是因为丢失了一个控制果实硬度的基因。科学家正利用这个发现,把野生番茄的耐储基因“搬”到栽培品种里,以后超市里的番茄就不容易烂了。
最让人期待的是“超级作物”的培育。既然土豆和番茄亲缘关系这么近,科学家正在尝试培育一种“上结番茄、下长土豆”的植物。并且已经在实验室里成功了:上面结着红彤彤的番茄,下面长着一串串土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虽然现在果实还比较小,但未来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基因测序还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千古难题:“番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它是蔬菜,有人说它是水果。从基因上看,番茄属于浆果类,和葡萄、蓝莓是同一类,妥妥的水果。但 1893 年美国最高法院却裁定它是蔬菜,因为“人们通常把它做熟了吃”。现在科学家笑着说:“从基因身份证看,番茄是水果,但我们尊重大家把它当蔬菜炒鸡蛋的习惯。”
菜市场里的“家族聚会”
知道了土豆和番茄的亲缘关系,再逛菜市场就像参加家族聚会。除了这对“核心亲戚”,茄子是它们的“堂兄”,枸杞是“远房表妹”,甚至连烟草都算得上“沾亲带故”。这个庞大的茄科家族,占据了我们餐桌的半壁江山。
科学家们还给这些蔬菜排了个“家族辈分”:
最早分家的是枸杞,大约在 2500 万年前就自立门户了。这解释了为什么枸杞长得和其他茄科植物差别那么大——它选择在干旱地区发展,进化出了耐旱的灌木形态,果实也特化成了富含糖分的小红果。
然后是辣椒家族,1900 万年前和土豆、番茄的祖先分开。它们发展出了独特的辣椒素武器,这种让嘴巴发烫的化学物质,其实是为了驱赶哺乳动物,只让鸟类吃——因为鸟类不会破坏辣椒种子,而哺乳动物的臼齿会把种子嚼碎。
最亲近的要数土豆和番茄,直到 1200 万年前才正式分家。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的基因相似度高达 92%,比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只低了一点点。如果你把土豆的花和番茄的花放在一起,会发现都是五星形状,连花蕊的排列方式都如出一辙。
更神奇的是,这些亲戚之间还能“跨物种交流”。农民们早就发现,把土豆和番茄种在一起,两者的产量都会提高。科学家现在才明白,这是因为它们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能互相促进生长,是刻在基因里的“家族互助精神”。
厨房里的“家族料理”
再将视线投向厨房,这里顿时变成了植物家族的聚会现场。来试试这些“亲戚组合”料理,味道里都藏着基因的缘分。
番茄炖土豆:这道国民家常菜,其实是最正宗的“家族聚餐”。土豆的绵密和番茄的酸甜,在高温下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科学解释是:土豆中的淀粉能吸附番茄的有机酸,番茄的果酸又能分解土豆的淀粉,让口感更清爽。难怪这道菜从东北到西南,风靡大半个中国,原来是基因在引导我们的味觉偏好。
辣椒炒茄子:这对“堂兄弟”的组合也很经典。茄子吸油,辣椒提香,两者搭配能平衡口感。研究发现,茄子皮中含有的花青素,和辣椒中的维生素 C 是“黄金搭档”,一起吃能提高抗氧化能力。
番茄辣椒土豆汤:把这三个亲戚炖在一起,就是一道营养满分的“全家福汤”。土豆提供淀粉,番茄提供维生素C,辣椒提供维生素 B,三者互补,既好喝又健康。
烹饪时还有个小窍门:土豆和番茄都喜欢酸性环境。炒土豆时加点番茄汁,土豆会更软烂;炖番茄时加几片土豆,番茄的酸味会更柔和。这是因为它们的细胞结构相似,对酸碱度的反应也一样,是家族遗传的“共同喜好”。
植物演化的启示
土豆和番茄的分家史,其实是一部植物界的“生存启示录”。在 1200 万年的时间里,它们面对同样的环境挑战,选择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最终都在人类的餐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土豆的策略是“低调储蓄”,把养分储存在地下,不张扬不惹眼,却在关键时刻能扛过危机。这像极了生活中那些默默积累、厚积薄发的人。番茄的策略是“高调传播”,用鲜艳的果实吸引注意,借力他人扩大生存范围。这也像另一种生存智慧——懂得展示自己,借力而为。整个茄科家族的成功,在于它们的“多样性发展”:有的发展出毒素防御,有的发展出特殊味道,有的强化了储存能力。就像一个大家族,兄弟姐妹各有所长,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科学家说,研究植物演化,其实也是在研究生命的韧性。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到世界各地的菜市场,土豆和番茄用千万年的演化证明:所谓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能绽放精彩。
下次再炒番茄土豆丝时,不妨想想这对跨越千万年的植物亲戚。它们从同一颗种子出发,在时光里活出了不同的模样,却最终在我们的餐桌上相遇。这或许就是生命最奇妙的地方——无论走多远,总有关联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而科学的乐趣,就在于发现这些隐藏在寻常事物背后的惊人秘密,让每一口家常菜,都吃得出时光的味道。
参考文献
[1]Zhang, Zhiyang, et al. “Ancienthybridization underlies tuberization and radiation of the potato lineage.” Cell (2025).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花茶青岛农业大学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张一诺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