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热气蒸腾的饭店后厨,只见火光冲天,铁锅翻飞。大厨手腕一抖,滑溜的炒粉在空中划出弧线,片片分明地落回锅中;煎鱼在锅里轻松滑动,鱼皮金黄完整;炒饭粒粒跳动着,锅底干干净净。
咱家里几百块买的带"高科技涂层"的不粘锅,煎个鸡蛋还能给你表演个"锅底粘画",一点都不不粘锅,既然不粘锅这么好用,为啥饭店里的大厨偏偏瞧不上这不粘锅,只用老式铁锅呢?
不粘锅的"娇贵命",遇上厨师的"火爆脾气"
不粘锅好用吗?确实好用,尤其对厨房新手。冷锅冷油煎蛋也能完美脱模,炒个糖色不怕糊底,清洗抹布一擦就干净。它的不粘秘密全在锅面上那层光滑的涂层:主流是叫"特氟龙"(聚四氟乙烯)的化学材料。这东西像给锅穿了件滑溜溜的雨衣,食物自然站不住脚。
但这件"雨衣"有个致命弱点:怕热!特氟龙涂层在温度超过260℃时,就开始变得不稳定。咱家里的小灶,开到最大火力,锅底温度一般能达到180至200℃。
那饭店后厨是啥场面?灶台底下鼓风机呼呼作响,爆炒时的锅底温度能冲到280℃以上!这温度,对特氟龙涂层来说简直是场灾难,涂层分分钟起泡、脱落。你让厨师用这锅?炒不了两盘火爆腰花,这锅就得退休了,涂层都得炒到菜里去。
而且,不粘锅娇气得很。不能用铁铲子(得用木的或硅胶的),不能用钢丝球刷(得用软布),炒个蛤蜊、螃蟹之类的硬壳海鲜简直就是自讨苦吃,一划就是一道印子。
厨师炒菜,锅和勺子翻飞是基本功,哪能像伺候大小姐一样伺候一口锅?刚炒完热锅就往冷水里泡?久而久之涂层就会起泡、掉漆。所以不是大厨嫌弃不粘锅,是真伺候不起这位"娇小姐"!
笨铁锅的"逆袭秘诀":开锅、烧锅和滑油
那为啥看着普普通通的大铁锅,到了大厨手里就变得"温顺听话"不粘锅了呢?秘诀就三条,开锅、猛火、热锅冷油。这三招让铁锅脱胎换骨。
新买的大铁锅,可不是用水冲冲就能直接用的。大厨拿到手,第一件事就是"开锅"。架在猛火灶上,把锅烧得通红!不是局部红,是整个锅底均匀烧到发白甚至泛出蓝紫色。这顿猛火,烧掉了锅表面的防锈油和杂质。
等锅稍微凉点,马上倒进菜籽油或者直接用肥猪肉,滋滋啦啦地把锅内壁每个角落都擦个遍。高温让油脂渗进铁锅的微小孔隙,形成一层乌黑发亮、光滑的"油膜",这叫"碳化层"。这层膜才是铁锅不粘不生锈的真正原因。
开好锅只是第一步,炒菜时的技巧才是关键,大厨炒菜前,铁锅必定是烧热的。有多热?能看到锅底微微冒烟就差不多了。接着,一大勺油下去,"哗啦"一声,油快速在滚烫的锅面流动。
紧接着,这勺油会被倒出来,锅马上放回火上。这时候,最关键的一步来了,重新倒入新的常温油(冷油),立刻下食材开炒!这一热一冷间暗藏玄机。
滚烫的锅遇上冷油和有水分的食材,接触瞬间食材表面的水分会剧烈沸腾变成水蒸气。这层水蒸气像个看不见的气垫,把食材微微"顶"起来。趁这短暂的"悬空"时间,大厨的勺子早就动起来了,食材均匀受热表面快速定型,自然就不粘锅底了。
再加上之前滑过热油形成的油膜还在,双保险!家里炒菜粘锅,多半是锅没烧够热,或者油一下去菜就跟着下去,气垫没形成,直接"趴"锅底上了。
别忘了饭店后厨的终极武器,猛火灶。人家那灶台,底下有鼓风机,火力全开时火焰能包住半口锅,升温那叫一个快。
家里的小灶,吭哧吭哧烧半天,锅温可能才到180℃,人家三五秒就能让锅冲到240℃以上,饭店里的菜为啥比家里炒的好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火燎灶”的味儿。
高温是实现"气垫"效果的基础,温度高还意味着烹饪时间短,食材在锅里"转个身"就熟了,根本没机会粘锅。
厨师们还有个省事的法子,很多肉片、虾仁,甚至土豆条,炒之前先在油里过一遍(滑油),高温快速锁住表面水分,再回锅炒就不容易碎了粘了。家里做饭,经常为省油省事跳过这步,粘锅风险自然就大了。
不粘锅和饭店铁锅,其实也不是谁比谁好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饭店大铁锅是"糙汉子",经得起大火猛烧、铁铲硬碰、冷水猛冲,靠的是养出来的"油盔甲"和厨师对火候的精准把控。
家里的小灶达不到那个温度,也难实现复杂的"滑油"操作,这时候一口质量过关的不粘锅,确实能大大降低厨房翻车率,特别是煎鱼、炒蛋、做淀粉类食物时。
不粘锅要用得讲究,别拿它爆炒,中火最安全;别用铁铲钢丝球,木铲硅胶铲加软海绵是标配;热锅别直接浇冷水,等凉了再洗。
用对了,用个一年没问题;瞎折腾,几个月涂层就废了。也别指望它能当传家宝,涂层磨坏了就安心换新,安全最重要!
乌黑油亮的铁锅,它代表的是专业厨房的力量与速度,咱在家要想练练手,买口熟铁锅(比普通铁锅薄、传热快),认真开锅,每次炒菜记着"热锅冷油",慢慢养着,它也能越来越顺手,炒出带"锅气"的家常菜,你家的锅是不粘锅还是老式铁锅呢?